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rt Mobility Association Taiwan, SMAT)週四(5/9)與朝野立委公布調查顯示,有9成立委支持推動電動運具發展,也有7成立委認為台灣電動運具政策落後世界各國。
不過,這項朝野、民眾都樂於支持的政策方向,目前卻遇到不少挑戰,其中當然就包括政府財源和油車廠商壓力。
對此,長期關注電動運具產業的台綜院副院長蘇漢邦受訪表示,目前碳費徵收與配套措施仍有研議的空間,可以讓企業協助電動車推廣,補助員工購買電車來減免碳費,如此一來政府不用出錢,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預算。
SMAT理事長邱俊榮說明,2020年時有49.2%立委認為台灣電動運具產業政策領先世界各國,但2024年卻有70.5%立委認為台灣已落後世界各國,代表台灣電動運具政策「從領先轉為落後」,顯示運具轉型相關政策需要調整。
邱俊榮提到,2019年電動機車的新售比例為18.7%,所以國發會核定永續目標時提出要在2030年新能源機車新售比達到35%,但是2023年電動機車的新售比僅有9.1%,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SMAT倡議推動「電動機車333政策」,包括經濟部提供機車行電動機車銷售獎勵金每輛3000元;環境部恢復新購電動機車民眾補助每輛3000元;交通部補助使用者電池資費每月300元,這項政策獲得近9成立委的支持,期盼新內閣上任後,各部會能共同落實國發會訂。
電動運具挑戰多 燃油車廠商壓力大
熟悉電動運具(電動車、電動機車)產業的人士坦言,目前補貼運具的預算,主要來自於是經濟部的石油基金跟環境部的空污基金,未來則是寄望淨零排放,但是在這個領域中,綠電題目、能源議題比較是主流,電動運具的佔比較低。
此外,若增加電動運具的補貼,勢必也會排擠到其他預算,而目前政府的補貼機制,也要顧及油車廠商的感受,因此折衷結果,很難增加民眾購買電車意願,加上燃油車推出低價車款,讓油車市占又回升。
目前經濟部規劃,針對南部工業園區開發,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提供碳權2千元、空汙2千元,總共4千元的補助,作為產業園區開發所需的抵減量,不過細節仍在規劃中。
電車排擠其他預算?學者:可從碳費徵收配套處理
台綜院副院長蘇漢邦受訪指出,台綜院推估,在2040年電動運具市售比達成100%政策目標的情境下,電動運具產業預計帶動3.9%的GDP成長率,可望帶來57萬個就業機會,產業鏈的產值可達近4兆元。
蘇漢邦分析,有別於歐盟直接對電車訂定強制性規範,我國推動電動運具採用柔性、鼓勵的方式,各國國情不同,且消費者行為改變需要較多的時間,因此推動速度就會較為緩慢。
對於政府補貼可能排擠其他預算,蘇漢邦認為,「要做到政府、業者、民眾三贏,從碳費著手或許是個解方。」
蘇漢邦認為,目前碳費徵收與配套措施仍有研議的空間,可以讓企業協助電動車推廣,補助員工購買電車來減免碳費,如此一來政府不用出錢,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預算。在經濟和環境難取得平衡時,政府可以扮演橋樑,用多元的政策配套來整合各種player(參與者)。
另一個電動運具推動的困境,在於民眾的使用習慣與便利性,例如充電技術、換電站若沒有辦法增加或優化,勢必會影響到民眾即有的運具使用習慣,這部分政府也需要有適當的作為來做為誘因。
空汙問題難解 朝野立委關注電動運具問題
「2023電動機車新售比連10%都不到,要如何在2030年達到國發會目標35%?」國民黨台中立委羅廷瑋坦言,空汙和溫室氣體一直是污名化台中的標籤,很多研究指出,肺腺癌患者受到空汙影響,但政府似乎沒有認真推廣電動運具,過去4年電動機車新售比倒退,需要大力檢討。呼籲新政府一定要看到產業界和立法院的共同訴求,提出具體政策。
民眾黨立委張啓楷表示,民眾黨非常重視ESG、淨零碳排等相關議題,根據台灣綜合研究院的數據,電動機車總產值可達2兆,在2040年電動機車市售比100%的目標下,更將達到4兆元,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
民進黨台中立委何欣純建議,新政府訂定碳費減量相關政策時,應該將企業使用電動運具納入自主減量碳費優惠,鼓勵更多民間企業使用電動運具,公私協力共同努力達成淨零碳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