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灣巡迴展自即日起至九月一日期間,一次要呈現橫跨四百年的西洋繪畫史縮影。英國國家藝廊透露:「這系列展覽,過去已在上海、首爾和香港登場,三、四年前在澳洲和日本巡迴時更吸引超過七十萬人觀看,每個展期的回響都非常驚人,在巡迴到台灣前,已有逾一百萬人看過這個展。」
保護畫作 力控環境溫溼度
要讓珍貴的多件藝術品妥善地在台灣展出,背後所費心力不小,如何確保作品在運送與展出時的安全性是雙方最優先考量。
統籌本次展覽的奇美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周春桂分享:「對環境溫、溼度的控制是基本要求,還要防範震災,故展牆能承受的安全係數也是英國國家藝廊關心的一環,我們把結構承重牆加強,以符合對方的需求。」
後端在畫作的安全防護上也做出許多處理,作品問世四百年,時間對木頭的影響、消磨是種考驗,「木板畫較脆弱,在作品內部也做了微氣候環境的控制,確保溫、溼度穩定。」周春桂說。
此外,參觀人數一多、太過擁擠的環境,也會造成畫作無法「呼吸」;為能有效控管人流,這次售票特別規畫出分時段的預約系統,更在周五、六、日延長兩個半小時展出,晚間八點才閉館,讓觀展者都能在舒適的館內慢慢欣賞,感受西洋藝術大師的動人筆觸。

保羅.高更(1848~1903)的作品《窗前的果盆和啤酒杯》約於1890年創作。
探索隱藏版故事 解讀畫作裡的神祕色彩
藝術家常在畫作中留下意義深遠的細節或象徵伏筆,為之增添神祕色彩。抽出時間探索畫作背後的故事、象徵或隱喻,彷彿踏上一場名畫偵探之旅,一解謎題。
身為台灣重量級藝術史學者的王德育教授,曾為香港佳士得和中歐學院「藝術鑑賞課程」講課,此次應邀撰寫奇美特展圖錄專文和導覽,並為導覽志工授課。聆聽王德育的藝術史講座或導覽,也像是一場藝術史的探險之旅。
此次特展中,有三幅名畫各有不同隱藏版故事。
桀驁名媛 哥雅疊畫男肖像
第一幅是由西班牙畫家法蘭西斯科.德.哥雅(Francisco de Goya)在一八○五年之前所繪的《依莎貝爾.德.波爾塞爾》,畫中女子披戴黑色鏤空頭紗,頭上紮著黑色緞帶大花,稍側著身體,左手插腰,頭向右微微抬起,神情自信且桀驁不拘,姿態略帶挑戰意味。
王德育說:「哥雅是橫跨十八至十九世紀的西班牙知名畫家,此畫作描繪的是西班牙美洲國務卿的妻子,當時名媛貴婦流行中下階級女子裝扮,哥雅以恣意的筆觸描繪頭髮、衣裳和黑紗。有趣的是,他將這幅肖像畫直接畫在一幅男子肖像畫上,因此在女士下巴處,依稀可以看到底層男子的眉毛。」展覽現場也展示X光圖像,方便對照欣賞,讓觀眾對底下男子肖像的模樣格外好奇。
今年是印象派一五○周年,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在一八七八至八○年間創作出《音樂咖啡廳一角》,其題材和風格很能代表印象派。王德育解釋,工業革命造就了中產階級,經濟優渥讓他們能在工作之餘從事休閒活動,成為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新興景象,許多印象派畫家將中產階級歡愉的都會娛樂納入繪畫題材。
當時巴黎興起有樂隊演奏和女服務生的咖啡廳,蔚為風尚,文人騷客流連聚會,尤其是印象派畫家,成為了馬內的創作題材。「《音樂咖啡廳一角》原來的尺寸很大,馬內將原作裁成兩半。英國國家藝廊收藏的是原畫的右半部,後來在右邊縫接一段畫布,使女服務生置身在畫面中間,並且補畫了樂師、舞台及舞者。」王德育說。
在展場細看作品,彷彿回到畫作的現場「巴黎雷克索方酒館」(Brasserie de Reichshoffen),耳畔傳來啤酒玻璃杯碰撞的清脆叮噹聲響、笑聲與音樂。仔細端詳能注意到兩張畫布的接縫,畫家似乎也無意隱藏。原畫的左半部畫作《At the Cafe》,目前由瑞士奧斯卡.萊因哈特藝術館(Oskar Reinhart Collection)典藏。
大自然能撫慰身心,而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長草地與蝴蝶》,又透露梵谷怎樣的心境呢?
勃發青草 藏梵谷無聲吶喊
梵谷於一八八九年五月至一八九○年五月,自願住進南法聖赫米的療養院,《長草地與蝴蝶》是他在一八九○年即將出院時的畫作。王德育說:「梵谷在五月四日左右曾寫信給弟弟,提到兩幅描繪剛割過草的草地畫作,其中一幅就是《長草地與蝴蝶》。畫中粗壯的草莖似乎反映意志的堅韌,而飛舞蝴蝶則表達心情的輕盈,雖然畫面看不到藍天,但上端都有小路,似乎象徵突破療養院藩籬的期盼。」
當眾人還沉浸在畫中濃烈情感的筆觸中,王德育接著說道:「然而,梵谷在出院後不久即自殺,如同希臘悲劇般,梵谷的悲惻成就了不朽的藝術表現。一般人總對梵谷的藝術表現充滿崇高想像與嚮往,彷彿藝術家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實際上,梵谷生活貧困,一直依賴弟弟的資助,生前僅賣出一幅畫作《在阿爾的紅色葡萄園》,當時售價四百法郎(約今日一千美元)。」
聽著王德育的解說,讓人不勝唏噓,驚覺在充滿生命力的草地畫作背後,也隱藏著梵谷無聲的吶喊。


梵谷的《長草地與蝴蝶》好似說著藝術家對自由與堅韌大自然生命力的渴望。

哥雅的《依莎貝爾.德.波爾塞爾》體現當時名媛流行中下階級女子裝扮的時尚密碼。

馬內的《音樂咖啡廳一角》描繪工業革命後中產階級興起,音樂咖啡廳的流行文化。
傳承藝術火炬 歷史長河裡閃耀不滅
特展四大單元橫跨西洋繪畫史四百年,讓人發現西方美術史如同一條長河。每位藝術家都承襲前人的遺產,同時也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他們宛如馬拉松選手,一棒接一棒,接力傳承藝術的火炬。
在彰顯創新或革命精神的畫家中,安托內羅.達.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是其中一位,他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曾赴國際港城那不勒斯學畫,得以看到法蘭德斯地區(包括現今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東北部分地區)的油畫,學會使用油彩,進而成為將油畫推展至威尼斯的重要推手。
王德育說:「十四至十六世紀的義大利繪畫使用蛋黃調色粉來作畫,稱為『卵彩』;法蘭德斯地區則使用亞麻仁油來作畫,稱為『油畫』。相較古老的繪畫技法卵彩畫,油畫顏料不會很快乾掉且可層層堆疊,讓藝術家有時間表現更多細節或色彩、質感。」
在此次展覽中,年代最早的畫作正是梅西那繪於約一四七五年的《書房中的聖傑洛姆》。傑洛姆是四世紀時將《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的天主教聖人;畫作藉由拱門框景,引導觀者窺視聖人與神聖教堂空間。
該幅畫作尺寸雖小但非常精緻,建議攜帶望遠鏡,透過將細節放大,欣賞書櫃上器皿的質地及右方有隻緩緩走動的獅子陰影;至於窗台上的兩盆植物,黃楊木象徵神聖救贖的信仰,天竺葵則象徵耶穌的受難,在畫作最前方守護的鷓鴣和孔雀,分別象徵真理與永恆。
厚重油彩 林布蘭推向極致
走進展場,你也可以與《六十三歲自畫像》中的林布蘭(Rembrandt)凝視對望,他頭戴貝雷帽、身著深紅色皮領外套,光束落在額頭和鼻尖上,相較之下,背景、衣袍與交疊的雙手顯得模糊。微妙光影,讓人將視覺焦點落在畫家布滿歲月痕跡的臉龐,仔細看還可以看到右眼下垂的眼袋褶皺,以及額頭上凝固油漆刻畫的歲月斑點。
王育德解釋,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使用油彩來作畫,繪畫方式採用透明色層法,使用很多亞麻仁油,顏料則很稀薄,等一層乾了以後再畫另一層,層層堆疊,這種畫法完全看不到筆觸;至文藝復興後期才逐漸使用稍微厚重的油彩,筆觸也隨之明顯。林布蘭將厚重油彩畫法推展至極致,呈現揮灑筆觸和厚重油彩的質感,加上巴洛克時期所重視的戲劇化光影變化,成為其個人的繪畫特色。
「荷蘭黃金時代(十七世紀)出現特有的『神情頭像』(tronie)藝術形式,它是一種頭像習作,展現對人物表情和情感的探索,而非特定人物的肖像畫。林布蘭是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代表人物,一生繪製約四十幅自畫像,他之所以喜好繪製自畫像,除了留存紀錄,應該也是深受這種風氣的影響。」王德育說。
畫家本人正是「神情頭像」最經濟實惠的模特兒,藝術史學者將他於一六二八年創作的《歡笑的林布蘭》界定為「神情頭像」。
林布蘭五十歲時宣告破產,獨子提特斯在一六六八年突然病逝,他深受喪子之痛打擊,也於翌年去世。《六十三歲自畫像》是林布蘭繪於逝世那年的自畫像,深邃眼眸帶著幾許滄桑,自畫像與神情頭像似也記錄著林布蘭笑過、哭過的每一段人生片刻。
光影美學 莫內晚年跨時代
十九世紀後半葉,由於管裝顏料的生產及鐵路交通的發達,畫家得以在戶外寫生捕捉光線變化,顏色則運用光學彩虹色系,顛覆傳統繪畫方式和觀念。尤其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以彩虹色系捕捉光影的畫風,最能表現印象派理論。
鳶尾花是莫內最喜歡的花朵之一,在他一九一四至一七年創作的《鳶尾花》中,能感受到鈷藍、鈷紫、翠綠、鎘黃和鎘橙等各種色彩帶來的悸動。
王德育說:「莫內生前最後一次展覽是於一九一二年舉行,當時巴黎藝壇出現立體主義和野獸派,此時莫內察覺大眾品味已經改變,印象主義已是明日黃花,餘生十四年不再展出作品,默默在吉維尼的莊園中繼續繪畫他的蓮池。」
莫內晚年的色彩更為主觀,愈加遠離客觀的色彩再現,形體不復精細,當時這類畫作被視為晚年的草率之作。王德育說著藝術風向的變化:「直到二戰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興起,掀起新的觀賞角度,重新審視沉寂了三十年的莫內晚期作品。莫內晚年畫作得到平反,藝評家和藝術史學者開始讚揚莫內其實是超越了時代。」莫內畫作裡超越時代力量的光影美學,在歷史長河中繼續閃耀著。

《六十三歲自畫像》展現林布蘭擅長的厚重油彩畫法與戲劇性光影。

《書房中的聖傑洛姆》梅西那呈現各種物件質地,塑造不斷延伸的空間感。

《鳶尾花》呈現莫內晚期筆觸和色彩交織的抽象關係。
看畫有門道 領略美好須先做功課
當你站在大師的經典名畫前,為畫中飽滿濃厚的筆觸與情感動容,是否有時也因為不能理解畫家想表達的意境,而感到困惑、遺憾?
奇美博物館展覽團隊、此次特展總籌蔡海廣與顏兌蓁認為,名畫欣賞除了是感性體驗外,透過鑑賞技巧能進一步認識畫作,也更能了解及領略它的美好和樂趣。
他們分享,在日本藝術史學者秋元雄史的著作《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中提到,欣賞一幅畫能有兩大步驟。
鑑賞兩招:表現、歷史背景
首先可以從作品的表現入手。蔡海廣說:「觀察繪畫技巧、線條與色彩運用及主題。從整體形象到細節,逐步觀察並描述,就能從中發現畫作的細微之處。」
其次,是從歷史背景去鑑賞,「例如考察藝術家所處時代背景和當時社會文化脈絡,以帶時間與空間軸線的視角,去理解畫作的意義與價值。」蔡海廣解釋。
蔡海廣進一步以拉斐爾(Raphael)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為例,說明如何運用以上兩個步驟鑑賞畫作。
首先,觀察畫面表現,看似尋常的母子情景,三人頭頂天使光環顯示非凡的身分;畫作中,左邊手持康乃馨的小男孩與右下方身著毛皮衣的小男孩目光互動,三人位置與目光皆形成穩定的三角結構;紅黃藍三原色和諧柔美,並透過窗景讓人將視線延伸至窗外的建築與鄉村風光。
而從歷史背景來細究,這幅畫描繪的是宗教故事場景,小耶穌從施洗者約翰手中接過康乃馨,康乃馨傳統上象徵神聖的愛與受難。
蔡海廣解釋,在中世紀時,宗教畫被廣泛用於教堂或祭壇,以便不識字的民眾透過畫作了解聖經故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視人文主義精神,宗教畫即從純粹的神性轉向表現人性,如畫中聖母身著拉斐爾所處時期流行的服飾與頭巾,聖母表情神聖且平靜,但在慈愛眼神中流露若有所思或不捨之情,聖子則有著富彈性的嫩嬰肌膚,表現出人的形象與情感。
「這種轉變是文藝復興宗教畫的重要特徵。」蔡海廣說。
另外,文藝復興時期,物體遠近除了以近大遠小來呈現;藝術家也注意到,當物體愈遠時,輪廓愈模糊且色澤暗淡。拉斐爾即運用此空氣透視法,前景清楚、後景模糊淡化,更真實地呈現空間感。欣賞作品時,除了感受拉斐爾畫作中獨特的自然、柔美、和諧氣質表現,還能發現空間表現手法的時代演變。
聚焦興趣 先挑十件免撩亂
義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也是此次特展亮點作品之一。直觀畫作中,年輕人捲髮耳畔插一朵玫瑰,他可能要從桌上拿水果時,意外被藏在水果堆中的蜥蜴咬到;他的眉頭緊繃,手指因受傷而緊縮,眼角溼潤似乎要流淚。
顏兌蓁解釋,探究作家生平與所處時代,當時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風俗畫,是非常流行的藝術形式。
「同一時期,卡拉瓦喬創作一系列類似作品,包括琴師、算命先生、紙牌作弊者等。卡拉瓦喬擅長利用光線和對比營造戲劇感,畫作中從左邊射入的陽光有如舞台燈光,為場景增添戲劇效果,而水果與玻璃花瓶玫瑰等靜物畫也與男孩被咬瞬間,呈現動靜之間的對比。」顏兌蓁補充。
身處當代,我們可用手機快拍捕捉當下一瞬,畫家所處的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他以繪畫手法捕捉類似快拍的瞬間場景,也是一大特色。
而如何避免在觀展時走馬看花,眼花撩亂而疲憊不堪?他們建議,觀展前可先在奇美博物館官網下載展品清冊,了解展覽內容。因作品數量較多,建議可聚焦主題,自五十二件作品中挑選最感興趣的十件作品,提前做功課。進入展場後,大致瀏覽所有作品後,即專注於欣賞自己感興趣的作品,以避免消耗過多精力與時間。


拉斐爾在《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中,藉由手勢和目光暗示人物之間的心情。

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也有人解讀畫作隱喻美麗事物背後暗藏危險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