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的聲音無所不在,無論是說話聲、雨滴⋯⋯都是聲響美學的素材。
跟隨音樂家策展人的腳步,走進誘發心靈低語的展間、向聲音教練學習聲音藝術,或聽擬音師創作音效;
聲音裝置藝術家更發揮創意,透過機械動力裝置創造聲景,踏上一段關於「聆聽」的奇幻旅程。
從吟唱人聲解讀 池上的靈魂真言
喧囂社會中,我們習慣了周圍各種聲響,卻往往忽略內心的聲音。由台灣好基金會與台灣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並邀請音樂家王榆鈞擔任策展人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展覽,透過視覺與聽覺啟動感知,要觀眾聽見內在聲音。
自二○○九年起,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駐點,以池上穀倉藝術館等計畫,與池上人攜手推動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表示:「與台灣美術基金會合作,為池上穀倉藝術館打開更多可能性,同時透過策展人王榆鈞的角度,體現不一樣的『藝術在池上』的概念。」
來自藝術銀行二十一件視覺作品,結合王榆鈞採集、提煉自一○六位台東池上人的自由發聲,四十八分三十九秒的聲音創作《人聲無伴奏-聲像池》,也許是伊伊呀呀低吟聲息,或是咻咻啾啾如風聲鳥語,每個聲音都像一段故事的開始。
這些參與者錄音時處於未知狀態,由一○六人分別聆聽王榆鈞於池上駐村的作品《水也四部曲》後自由抒發聲音,再進行剪輯創作。
王榆鈞說:「聲像池作品中沒有任何語言,僅有參與者發出的聲響或唱吟的節奏旋律。每個人都發出自己的聲音、每個聲音都是獨特且重要的。」參與者從小學生到八十歲長者,來自各行各業、多樣性的採集,捕捉了池上的人情與聲景。
在展區流動的池上之聲
場內二十一件視覺創作旁沒有作品說明牌,要觀眾純粹地感受作品帶來的情感衝擊。而耳畔飄來非語言、在地庶民自由抒發的聲響或節奏旋律也不干擾觀展,以聲音當觸媒,能誘發人們對抽象作品更多的自我詮釋。
如同王榆鈞所言,此次視覺作品約七成是抽象創作,一般人欣賞抽象畫會緊張或擔心看不懂,有展場聲音溫暖陪伴就能降低焦慮。十顆喇叭分布於各區,循環播放《人聲無伴奏-聲像池》,Mono單聲道與Stereo立體聲交織,不斷穿越以及流動的動態聲音,讓不同時間欣賞同一件作品,也能帶來不同觀展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