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無到有 還要求好
培訓員工成溫室氣體內部稽核員
○七年底,外國客戶的郵件紛至沓來,洪榮聰回憶:「這就是我到鴻海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回答CDP的問題。」不過,當時沒有掌握碳排的不只是大客戶,「那時候,我對碳的認知也還是一知半解。」
面對來自某客戶的第一個碳足跡報告要求,洪榮聰及其團隊開始探索如何蒐集和報告相關數據。這個過程,涉及公司內部生產線的完整詳細檢查,如何在不洩漏敏感資訊的前提下,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已是一大難題。然而,這只是開端,接踵而至的是更多客戶的相似要求,B客戶、C客戶……,迫使鴻海不斷完善其碳揭露數據蒐集和報告的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鴻海不僅面臨來自客戶對碳排資訊的需求,還須對公司內部員工進行碳排知識的培訓。洪榮聰指出:「碳排資訊的蒐集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我們勢必要教育基層幹部和員工關於碳排的基本知識,包括什麼是碳、如何計算,以及什麼是範疇一和範疇二。」
- 溫室氣體排放範疇:範疇一:排放來源來自生產過程中,包含固定燃料燃燒源及製程等直接排放。
- 範疇二:指公司自用的外購電力、熱或蒸汽等間接排放。
- 範疇三:指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間接排放,包含員工通勤或商務差旅,以及產品生命週期所產生的排放。
回想○七年,為了提升公司內部對碳排放盤查的了解,洪榮聰邀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驗證服務機構SGS提供輔導和認證。這些機構協助鴻海培訓,提供的教學不僅涵蓋理論知識,也包括具體的查詢方法和表格填寫,使員工能夠按照指示盤查碳排放。為了增加培訓的正式程度和效果,鴻海還安排了由SGS進行的認證考試,參與培訓的員工通過考試後將獲得證書,成為內部稽核員,「從無慢慢地變成有,有之後,還要求更好。」洪榮聰說。

董事長接管ESG委員會
燃煤改燃氣再轉電力 大幅減排
他表示,從○七年進入社會環境責任委員會開始,儘管在減碳上已有許多投入,但更多都是「由下而上」的。他舉例,以組織架構來說,社會環境責任委員會是掛在廠區內、為了營運所需而設立的單位,英文簡稱是SER,但隨著趨勢演變,單位名稱陸續變成CSR,再到現在的ESG。
一九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直接接管ESG委員會,組織位階拉到最高層級,「這也代表我們對ESG的覺醒與重視。」洪榮聰回顧過去,同時解釋現階段企業面對永續浪潮時,已必須要「自上而下」的組織架構重整。
「當時,國內投資機構開始議和⋯⋯。」洪榮聰所說的「議和」,就是投資機構開始以投資者或股東身分關切鴻海在永續、減碳的進度與作為,「劉董事長親自對內外溝通、出席活動、提出目標等⋯⋯,他很重視外界的意見。」
他舉例,鴻海每周三會召開全球會議,邀請各地主管和廠長參加,外部投資機構亦會參與並分享最新趨勢,確保各廠長都能了解外界關注的重點。二○年,劉揚偉喊出「EPS+ESG」雙E並重的策略目標。
在多年的碳排放盤查後,鴻海終於在二一年導入了SBTi,採用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學來執行整體減排計畫。從自我檢討開始,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況,進而與自己過去的表現、同業以及其他產業進行比較。鴻海意識到,在電子產業中,於排除上下游供應鏈碳排的情況下,鴻海直接排放(範疇一)所占比率較低,大部分排放來自間接排放(用電,範疇二),占總碳排的九二%至九六%。
洪榮聰指出,要有效減碳,首先要減少直接排放。過去,公司依賴燃煤油鍋爐的作法,是直接排放的主要來源;透過改為使用電力,大幅降低直接排放,甚至消失。此外,從燃煤轉為燃氣,再由燃氣轉向電力的過程中,鴻海不斷提升能效,以電力驅動為終極目標,進一步減少了間接排放。

自建太陽能電站為鴻海實現淨零排放的手段之一,圖為富士康中國鄭州園區廠房頂樓太陽能發電設施。(圖/鴻海提供)
要滿足一百億度綠電需求
購買、建置、成立基金 布局全球
面對三○年須較二○年減碳四二%的目標,這意味平均每年要減少四.五%的碳排放。為了實現目標,鴻海正如火如荼進行一系列工作,包括研擬碳定價。洪榮聰提及,由於每個廠區的情況不同,過去集團內上千家公司的碳排資料匯整非常困難,去年開始,內部正努力建置中央IT系統,預計今年第二季後在各單位推廣。
然而,當前最迫切的需求仍然是綠電的利用。洪榮聰指出,為了達到階段性目標,集團到三○年需要一百億度綠電。他認為,要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除了進行營運節能外,關鍵在於綠電的使用,這包括直接購買綠電、建置綠電設施,以及投資購買綠電憑證等。
但即使鴻海在全球廠區屋頂持續建置太陽能設備或儲能裝置,所產生的綠電量與集團的需求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以二二年為例,全球廠區的綠電發電量約為三億度,而集團的總用電量則逼近一百億度,綠電發電量的占比僅有三%。
因此,鴻海大部分的綠電需求還須通過直購來滿足。洪榮聰亦提到直購綠電面臨的困難,包括廠區眾多及各國的特定挑戰,例如在中國,由於跨省輸電的問題,鴻海無法直接使用外省的綠電,只能轉而購買綠證;另外,墨西哥的電網脆弱、印度的配電制度、越南的消防安全規範等問題,也限制了鴻海在國際直購綠電的能力。
而為克服這些挑戰,去年三月,鴻海與中華開發資本共同成立了開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並推出了一個二十億元的節能基金,旨在支持公司對於綠電的布局和投資。洪榮聰樂觀認為,到二五年達成相較二○年減碳二一%的目標,有一定挑戰性,但伴隨相關基金啟動應該可達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