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不只是身體藝術,更是結合運動和社交的活動。
上班久坐,下班動動身體,加入社交搖擺舞、成人芭蕾、踢踏舞的學習行列,跟著老師認識不同的舞動風格與樂趣,
成人跳舞課不只可以放鬆身心、對健康有益,也是探索、表現自我的另一種途徑。
搖擺舞
先交心再跳舞
找到互動安全感
在「SwingTaiwan」社交舞與搖擺舞學校教學現場,老師林漢威(Wade)說:「今天要練習的是 Sugar Push,兩個人互相推拉的動作……。」一聲令下,學生們倆倆男女一組,在節奏輕快的搖擺爵士樂(Swing Jazz)中律動,踩著活潑的舞步交換舞伴。學生們說:「透過搖擺舞有更多機會認識朋友、與異性相處,學會換位思考。」
SwingTaiwan是亞洲第二大、僅次於「韓國搖擺舞蹈協會」的搖擺舞組織,至今有上萬名付費學員,每年舉辦五十二場免費體驗活動吸引大家參與。
另外,兩廳院爵士夏午茶、台灣燈會等各類節慶與大型活動也都有他們表演的身影,其中規模最大的活動「白晝之夜」現場,會聚集數千人同時跳舞,展現熱情洋溢的搖擺舞派對氛圍。
友誼先行 練就協調真功夫
林漢威於美國留學時,因為被搖擺舞的快樂氛圍吸引,希望分享這份樂趣,於是回台後創辦SwingTaiwan。他笑著說:「搖擺舞的特色是先建立友誼再進行舞蹈。跳舞時會面對不同舞伴,可觀察個性,並運用不同方式做人際溝通,這種能力在職場上也有助於建立團隊合作,增進理解他人的能力。」
搖擺舞充滿美式復古風格,男性舞者通常搭配郵童帽、領結、吊帶與打褶褲,有時也採用餐廳侍者的三件式造型。女性舞者則穿著明亮的紅、黃、綠色小圓點裙裝,或類似啦啦隊風格的全紅、全藍、全黃洋裝。這種經典穿搭風格,讓人彷彿重返一九二○至一九四○年代,在電影《大亨小傳》、《午夜巴黎》、《風聲》中,都可看到搖擺舞的身影。
林漢威研究,搖擺舞流行於一九三○年代的美國紐約,當時種族歧視仍相當嚴重,哈林區的舞廳Savoy Ballroom,是唯一允許黑人、白人共處,不分性別、種族,可以一起跳舞的場所。二戰期間,美軍在所到之處設立俱樂部,這種舞蹈因而擴散全球,成為社交舞代表。在一九九○年代,服飾品牌Gap的搖擺舞電視廣告「Kurkis Swing」,又重現搖擺舞復興熱潮。
為企業人士打造一對一教學
學生學搖擺舞的難題之一,是雙人舞中有許多肢體接觸,學舞者可能會缺乏安全感,因此課程之初,林漢威特別注重找到正確且合適的互動位置。初學者主要學習六拍節律的基礎律動,例如基本步伐與轉圈等,之後進階至八拍節律,學習更進階的動作組合,並循序漸進在六拍與八拍間切換,在結構框架與自由間流暢轉換。中階課程則聚焦在個人技巧,包括領舞技巧及身體與音樂的互動共振,高階則更注重於自我風格展現和即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