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團體課程之外,SwingTaiwan也提供企業家一對一私人教學。林漢威說:「這些企業家大多在國外接觸過爵士樂,尤其鍾愛Big Band時期曲風,希望能享受音樂且翩翩起舞。」
他們會根據個人喜好,要求學習特定曲風或歌曲的搖擺舞,如〈Dream a Little Dream〉、〈給我一個吻〉,進而在家宴或是生日派對上領舞,或在特殊會議中跳舞,甚至要求現場樂團演奏。也有的企業家會帶著高階主管進行小班制學習,帶給員工同仁驚喜。
在SwingTaiwan,每年約有二十多對情侶或夫妻檔誕生,「想要認識朋友、想要脫單,或尋找終身伴侶,就來跳社交搖擺舞吧!」學員們熱情地說。

穿上復古裝扮跳搖擺舞,學生們在輕鬆歡樂氣氛中建立友誼。

雙人搖擺舞中有主導和跟隨兩種角色,可以從中學習換位思考。

配合節奏感強烈的搖擺爵士樂,搖擺舞呈現出的是活潑靈現的舞步。
SwingTaiwan社交舞與搖擺舞學校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20號4F
0956-198-817
芭蕾舞
優雅輕盈
來自千錘百鍊
在「歌舞浪潮表演藝術中心」舞蹈教室中,學生們換上芭蕾舞衣與片裙,展露舞伶的身體線條,收攏的頭髮讓脖子線條更明顯。
伴隨古典樂聲及老師王倩如喊著:「Plié(膝蓋彎曲)」、「à terre(腿在地面劃大圈)」等芭蕾術語,學生們神情專注,踮起的腳尖像在水面上輕輕划過,如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優雅的公主。
知名成人芭蕾舞老師王倩如,畢業於國立藝專舞蹈科,是台灣少數遠赴紐約參加古典芭蕾競賽的舞者之一。她曾在香港芭蕾舞團擔任職業舞者,卻因練舞骨折受傷而返台,生命的轉捩點,就在她轉換身分,成為芭蕾舞老師開始。
通用全球的法國芭蕾系統
「芭蕾舞是一門藝術,有數百年悠久歷史,最初是用於貴族宮廷娛樂和禮儀訓練,起源於義大利,傳入法國後發揚光大,形成包括動作、姿勢和技術等一系列全球通用的芭蕾術語與系統。」王倩如侃侃而談她熱愛的舞蹈,眼神閃閃發光。
優雅站立、轉身起舞,是許多芭蕾舞學員的夢想,但穿上硬鞋站在足尖上時,雖會讓線條感更出色,卻也讓身體重量集中在足尖一處。她形容:「為了高出這幾公分,需打開腳掌,訓練各個腳趾力量。當能穿著硬鞋站穩與跳舞時,好像成功挑戰喜馬拉雅山般的喜悅。」
王倩如坦言,教成人芭蕾與教小朋友不同,小朋友可以做任何動作,只需引導他們到位並保持穩定,相對之下,成人由於柔軟度等原因可能無法做到某些動作,於是她得透過肌肉訓練、禪柔等方法,作為教學輔助。
學習芭蕾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包括聆聽音樂、記憶動作、控制呼吸、訓練協調和美感等。在王倩如的成人芭蕾課堂上,她從深呼吸和身體肌肉的調整開始,教學時透過「吸珍珠奶茶」、「捧水盆」等生活化動作,引領學生練習呼吸,並用身體各部位的肌力,讓肢體姿勢保持優雅。
學會站立之後,就能透過拉緊身體來維持平衡,使旋轉等動作變得容易。王倩如強調:「成人學習芭蕾不僅僅是學習舞蹈技巧,更是一種對身體結構的重新認識和調整的過程。」
學會芭蕾 用美學薰陶身心
想學好芭蕾舞,需要不斷地練習,必須每天重複地蹲、踮腳尖、膝蓋伸直,她形容:「學習芭蕾各種動作時,身體每一個部位都要保持連貫的動作路徑,就像公車在特定路線上行駛,而這需要不斷鍛鍊。」
面對讓人又愛又恨、覺得學無止境的芭蕾舞,王倩如總是告訴學生:「學習芭蕾舞也是一種內在修練,如果能克服,其他事情就不用害怕了。外在可能崩壞,但內心的強大是無可取代的。」
學習芭蕾舞,培養美感生活,都讓人更加注重穿著、化妝、形象,展現優雅與自信。想要變漂亮、增加氣質、挺胸拉伸脊椎、預防失智⋯⋯,任何理由都可以是踏入成人芭蕾課教室的原因,而跳舞時專注於音樂、身體伸展、記住動作時進入「心流」,也能釋放壓力。
接觸芭蕾舞藝術,在舞動身體、放鬆身心的同時,也是走進一條不斷成長的學習之路,王倩如說:「跳芭蕾舞時,不能動就不能動,能動的時候才能動。芭蕾舞之路,也是學習自律之路,我認為培養自律習慣後,當失敗或跌倒時,將有能力自己爬起來。」

王倩如認為,學習芭蕾藝術是不斷挑戰技巧,同時修練內在的旅程。

芭蕾舞很重視手位與手部動作,舉手投足都展現優雅輕盈線條。

芭蕾舞追求腳部的挺直、線條和肌肉感,站在足尖上,需訓練足弓和腳趾頭的力量。

學生們把桿練習,腳尖伸直,身體伸展,專注於音樂與拍子動作,塑造更好的自己。
歌舞浪潮Fluxwave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50號2樓
02-2567-0198
踢踏舞
身體即樂器
踩出輕亮節奏
教室裡,學生們開心地跳著有踢踏舞國歌之稱的經典舞碼〈Shim sham shimmy〉,舞步整齊一致,透過鞋底金屬片傳來響亮清脆而有節奏感的踢踏聲,也展現群體發聲的凝聚力。
他們之中,有人是因為歌手孫燕姿〈綠光〉MV中的精采踢踏舞而來學習,也有人在產後兩個月習舞至今,女兒都上大學了,「身體快樂」是大家共同的見證,而搭公車、騎車等待紅綠燈,日常生活間隙時光,只要腦海節奏響起,雙腳也會跟著點踏。
不只舞動 更要創造節奏
「與其他舞蹈不同,跳踢踏舞時不只聆聽音樂,身體也在創作音樂——身體也是一種節奏樂器。」bePLaY必玩創製所團長、知名踢踏舞老師蕭楨潔(Ginger)說。她從事踢踏舞創作與教學近二十年,參與協辦二○○六年、○七年的台北國際踢踏節,並參與《金錢故事》、《大神魃》等劇場戲劇演出。
在蘆荻、松山社區大學教授舞蹈,蕭楨潔對踢踏舞的熱情也感染給學生。她回憶就讀北藝大戲劇系三年級時,在戲劇系館T一○五教室,第一次穿上舞鞋,就此跟著蔣薇華老師學習踢踏舞,而後加入老師的舞團。
「儘管我一直抱有成為劇場演員的志向,但跳舞同時帶給我單純的快樂。二十年來,踢踏舞已經融入我的血液,成為和呼吸一樣自然的事了。甚至經過工地聽到機械作業引擎嗡嗡聲、錘擊聲,聽著節奏也不自覺思考這是幾拍呢?」蕭楨潔說。
蕭楨潔分享,踢踏舞源自歐洲移民和非洲奴隸在美洲的貧民窟相遇,是兩種文化融合交流的產物。在台灣較熟知的流派,包括重心向上提起、保持上半身挺拔不動的愛爾蘭踢踏舞,而美式踢踏舞則更強調輕鬆自由。她說:「一九二○至四○年代,舞者曾隨著爵士樂團一起表演,在紐約哈林區、踢踏舞者聚會的傳奇場所Hoofers Club,小房間裡面有一架鋼琴,隨時都有舞者在這裡提出挑戰,以證明自己的舞技。」
「在跳踢踏舞中,聽覺非常重要,先聽後跳是最重要的原則。」蕭楨潔解釋,一如樂器演奏中弦的張力會影響音色,踢踏舞步輕盈或厚重、是否有空間感,都會影響舞步的「聲音質地」。她回憶曾教導視障表演舞團跳舞,他們對聲音質地比一般明眼人更敏銳,「我讓他們摸我的腿,告訴他們每個舞步動作名稱,並示範該動作產生的聲音。他們根據聲音去模仿,動腳發出相對應的聲音,大約半年後他們就不再需要摸腿辨認了。」
進階技巧多 易學卻難精
一般人以為踢踏舞是用膝關節跳舞,其實這種舞蹈運用的是髖關節、大腿後側以及臀部的力量,需上下半身與手部協調,腳步僵硬可能使踢踏聲聽起來生硬。她解釋,除了訓練身體協調、重心移動,空中技巧、滑步等動作需運用核心肌群,因此學習踢踏舞,還可訓練平衡感並預防跌倒。
蕭楨潔認為,踢踏舞是「易學難精」的舞蹈,初學者可跳出一秒四至八下的踢踏聲,一年後可能提高至每秒八至十六下,之後可挑戰每秒三十二下的目標。此外,滑步、空中技巧等與平衡感相關的技巧挑戰,初學者可能會擔心受傷,更需要花時間克服。
十多年前,蕭楨潔經歷一場車禍,在長達五年的復健後,她重新回到舞台,甚至跳得比以前更好。她發現,不斷地練習與挑戰自我,幫助她跨過一個個生命難關。「人生沒有過不去的關卡,只是需要時間克服,這是我從踢踏舞中得到的人生禮物。」她說。

蕭楨潔老師

爽朗熱情的蕭楨潔老師(右1),帶領學生跳踢踏舞,在節奏中舞出活力。

踢踏舞透過腳尖、腳跟、腳掌的踢、踏、點、滑,可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

踢踏舞鞋在前腳與腳跟處嵌入鐵片,可產生各式音色,常見鞋款有牛津鞋、高跟鞋等。
bePLaY必玩創製所(蕭楨潔)
http://bepla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