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成每個月買一本書, 每天閱讀20分鐘,因為這樣,我們只要花一份麥當勞套餐的錢,就成功晉身台灣奇蹟的一部分。
我贊成每個月買一本書, 每天閱讀20分鐘, 因為這樣,我們只要花一份麥當勞套餐的錢,就成功晉身 #台灣奇蹟 的一部分。 __________ 最近有人提出了 #不買書...
由丘美珍發佈於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最近有人提出了不買書的主張,引起很多討論。
我自認很有資格說說話,因為,我是出過幾本書的作者,也曾是編書賣書的出版人,我更是喜愛閱讀的資深讀者。
很多人沒有察覺,台灣的出版業是世界奇蹟!
2000年前,這世界上就出現了隸書,這是最早的繁體中文。經過2000年,這些古文字仍在台灣今日出版的新書上出現,這是傳承古文明的奇蹟。
台灣的民主自由,支持所有華人創作者暢所欲言,這是民主奇蹟。
在這個人人都在滑手機的時代,2021年台灣的新書出版量竟然還創下空前的紀錄,高達57,710種。平均每一萬個台灣人坐擁24本新書,這樣驚人的人均出版量,曾經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引起《經濟學人》關注。
以華文出版的規模來說,台灣、北京、上海,同屬2千萬人口的等級,但小小的台灣卻成為傲視全球的出版重鎮,出版生態的豐富多元,遠勝北京上海,這是出版奇蹟。
(這裡說的是文化版圖不是政治版圖,勿戰)
是誰創造了這樣的世界奇蹟?我認為是以下五種人:
最奇葩的一群出版人
全台灣有超過4800家出版社(!),我景仰的大塊文化創辦人 郝明義Rex How先生,他的故事足以說明台灣這群出版人的特質。
郝先生畢業於台灣大學商學院,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出版業工作。這個一點也不精明的生涯決策,源自一念之間。
郝先生說,有一次翻閱到先秦時代韓非子的著作,邊讀邊讚嘆,這時他突然頓悟:「如果2千年前,沒有人出版這本書,我今天就看不到這麼精妙的思想了!」
就是這樣一個念頭,他進了出版業。他出版過暢銷70萬冊的大師著作《EQ》,也出版過暢銷600萬冊的《腦筋急轉彎》系列趣味小書。
雖然這是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前的榮景。雖然,今日的台灣出版業已經走過大書景氣,而進入更艱難的經營考驗,但是,像郝先生這樣的前輩,仍然在第一線工作,守護著台灣的出版魂。
不只是郝先生,我認識的每一位跟出版有關的工作者,不論是作者、譯者、美術設計、編輯、行銷,他們談到書,莫不眼中有光,彷彿戀愛。對他們來說,這些年能夠跟自己的工作談戀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即便這場戀愛,有時是苦戀。
最有夢的創作者
當身邊有人幻想著出書可以致富時,我心裡想的是:「有99.9%的機會,出書會讓你有夢,但不會讓你有錢。」
我這樣說,是因為我做過出版業,我幫許多出書的作者算過版稅。
版稅的公式是:書的定價X版稅率X實銷冊數
如果一本書的定價是300元,通常給作者的版稅是10%,銷售冊數如果算3000本,那麼,作者可以拿到的版稅是:300*10%*3000=90000元(稅前,還要付所得稅及二代健保)
這聽起來好像比一般上班族的月薪高?但是,寫一本書至少要3個月吧(通常一定更久)?而銷售冊數,因為現在書店關門歇業的數量越來越多,90%的書銷售量不超過3000本。
也就是說,寫一本書,平均下來,一個月的收入稅後不到3萬元的機率非常高,而且,如果這本書賣不好,可能就沒有出版社會願意幫你出下一本了。
如果有一個全職工作一年的收入不到9萬元,有誰願意做?
這也是台灣單靠寫書度日的作者如此之少的原因,因為,只有夢沒有錢,真的活不下去。
即使環境如此,卻還是有人願意寫書,為什麼?
「我對這個世界有話要說」「這個世界需要我寫的故事」賭下寫一本書的時間,作者們仍然相信,自己筆下的文字,終究會遇到它命定的讀者。
如此傻氣,卻很動人。
最有韌性的書店主
台灣的新書越賣越少,許多書店歇業了,曾經那麼熱鬧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如今幾乎已經看不到書店。
但是,仍有書店主拼命死守這最後的文化碉堡,用他們能想到的方式。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精華區的信義書局,至今仍堅持銷售華文經典書籍,推廣書法與讀經。
一樣位於台北市的南門書局,因應網路時代,決定到網路上找讀者。他們一年在網路上投放廣告超過3000萬台幣,銷售自製的套書,把出版與發行通路結合,成功轉型,一年能創造2億台幣的營收。
有更多故事的,是遍佈全台的獨立書店。
我一直覺得,獨立書店是一個街區最美的文化風景,每到一個城市,我都會先找找這裡的獨立書店,彷彿探訪一位在地的新朋友。
獨立書店的主人,把自己的生命跟書頁交織在一起,他堅信閱讀對人生有益,他願意以淡泊度日,實踐這個信念。
獨立書店最精彩的,是店主的選書眼光。有一次,我走近台北戲劇院的風景書店,本來只是路過,卻不知不覺在店裡停駐了更長的時間。因為,店主選書的眼光,實在讓我太喜歡了!
不論是書架平台上陳列的新書,還是放在架上中外創作者的作品,都是我想看的。我立刻感覺到這是一個懂我的書店。 我彷彿走入了一個與我靈魂契合的朋友的書房。
進入這樣的奇幻空間,怎麼可能不買書?
最有溫度的讀者
如果沒有讀者,作者就沒有訴說的對象。
今年台北書展湧入55萬人次,打破了閱讀末日的預言。現場的閱讀活動場場爆滿,來自台灣各地的讀者,與台上跨世代的作者,面對面熱絡交流。來自北美、歐洲、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的作家們,也對台灣讀者群中眾多的年輕面孔感到新奇。
不只是實體展場的讀者充滿能量,在電子書社群中也有很多活躍的讀者。台灣最大的電子書銷售平台Readmoo讀墨,打造了台灣最大的電子書讀者社群,這些讀者,不但在社群中分享他們讀完的愛書,也直接分享了他們在書上畫線註記的佳句。
身為作者的我,很榮幸有2本書在讀墨上架:《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以及《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
有一次上平台去看看讀者在書裡的畫線,看到這兩本合計竟然有超過 #2萬7千則劃線,真的嚇了一大跳!讀者這樣真誠的回應,讓創作者的我,感動不已!
最有創意的閱讀策展人
開卷有益,尤其在這個時代。已經有醫師提出呼籲,每天長時間、以多工模式觀看手機資訊,會對大腦帶來沉重負荷,增加失智風險。
在3C夾擊的生活中,我們渴望的是更多元、更深刻的閱讀體驗。於是,優秀的閱讀策展人,像是回應著神燈精靈一般,出現了!
更深刻的閱讀,意味著我們能以閱讀展開自我對話。我的朋友,創立獨角獸計畫的李惠貞,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引領讀者展開「自由的閱讀」。
這個計畫的目的,是帶著讀者到「書所在的場所」,尋找人生樂趣和方向的行動。
惠貞策劃的第一個活動,就是「帶讀者去書店」,她想要推廣閱讀、同時也推廣書店。讀者來之前不用有任何準備,在三個小時之內,她會設計兩到三個單元,讓讀者去體會閱讀的美好,把所有的壓力拋開。
最近的這一次,她則是把讀者帶到國家音樂廳,體會在管風琴悠揚樂聲中展讀書冊的美好。
作為台灣國際藝術節重要的開幕活動之一,2月25日當天,現場有10家獨立書店提供的贈書,在入口處堆疊成小山。
有人買下這些書送給來到現場的726個讀者,這些書被封套裝著,遞送到入場讀者的手上。進場之後,台上有專業演奏家現場彈奏管風琴,而台下有讀者靜靜展讀書頁的姿態和聲音。
在這個可以銘記一生的時刻,我們閱讀。
在電子書的領域,Readmoo讀墨策劃的「閱讀馬拉松」,也為讀者創造嶄新的多元閱讀挑戰。
做為讀者,我們總是會有愛讀的書,也會有少讀的書。有人只讀財經管理書,有人只讀小說。但是,閱讀馬拉松把每一種類型的書,設計成主題閱讀馬拉松。
例如:推理小說馬拉松,就由讀墨開出一張推理小說的書單,鼓勵讀者試讀、多讀,就像馬拉松累積里程般,累積閱讀時數。
這樣用心的策展,是為了打破讀者閱讀的慣性,讓讀者能試試看:讀得更多、更廣、更快,成為一個跨越界線的讀者。
有了以上這5種人,台灣才得以創造出傲人的世界奇蹟。
這樣的奇蹟能持續多久?要看我們是否能把閱讀融入生活當中,讓閱讀成為像飲食、呼吸一樣自然的事。
惠貞另外一個有力的行動主張,就是「每天閱讀20分鐘」。
說:「獨角獸活動以『20分鐘』為單位,讓參加者親身體驗,20分鐘也會有20分鐘的收穫。一本書,並不是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才叫做「有讀」,只要書裡有個段落、有一句話使讀者獲得啟發,這本書就有意義。每天20分鐘,累積起來就是很大的閱讀量。」
有一個朋友受到惠貞啟發,開始試著在週間每天閱讀20分鐘(週末讀更久)。
她說,這個小小的改變,為既有生活注入活水,這樣古老的、沉靜的閱讀儀式,讓她品嚐了富有質感的片刻,身心重新安頓。
所以,對我來說,這件事的結論很簡單:
我要鼓勵更多人 #每天閱讀20分鐘,每個月買一本書,
因為,做為讀者的我們,雖然平凡,卻能成為台灣奇蹟的一部分,
有什麼理由不做呢?
丘美珍 小檔案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歷任記者、編者、作者、譯者、編劇,曾榮獲文化部電影優良劇本獎。
現任「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家,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時報出版》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