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一只碗盤看時代

一只碗盤看時代

蔡佳玲

生活消費

攝影/ 陳睿緯

1415期

2024-01-31 15:09

一只洋溢著古早味的台灣老碗盤,靠匠人手執畫筆,勾勒魚、蝦、花、樹等紋樣,不同顏色、圖案和窯印落款,藏著生活中對吉祥、圓滿的殷殷企盼,這些絕版難尋的碗盤,用顏色、圖案訴說文化,夾帶不同時代的生活情懷。

釉繪台灣風土

昔日圖樣館藏四萬件

 

梳理台灣老碗盤的前世今生,一段故事說起,亦繁亦簡。

 

清朝中期以降,南投、鶯歌即有少量碗盤製作,以陶器為主。到了日治時期,日本瓷器大量進口,開始流通;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鶯歌、北投陶作的工藝進入另一個階段,至此手工繪製碗盤大量出現,魚蝦花竹的圖紋成為主樣,極富地方特色。

 

當時,鶯歌有四百多家工廠,風光一時,邁入黃金年代,直到新行號大同公司橫空出世,在機器批量生產器皿經過二十年的「攻城掠地」下,苟延殘喘的手製商家所剩無幾。

 

手繪陶盤出產的年代前後僅約三十載,尚嫌簡短,但若能逐一拆解個中片段,故事可說得上是趣味盎然。

 

25年收藏  創台碗盤博物館

 

推開坐落宜蘭的台灣碗盤博物館大門,一堵牆面展示等比例放大一百倍的「紅魚腰子盤」,這是台灣早期常用來辦桌盛盤的器皿,放大版長度達三六五公分長。

 

一手創立博物館的簡楊同,就像是解開這座寶庫的「Key Man」,收購超過四萬件珍藏,跟他聊碗盤,開了頭說一,他可以逐項談到百、千、萬。

 

簡楊同做過證券營業員、高中英文老師,還在政府機關上過班,甚至曾參與發起「千人移廟」的活動。奇人做異事,只因從小就對古文物深感興趣,發現台灣碗盤獨具特色,二十五年前開始全力收藏;一發不可收拾的收藏欲,堆成滿坑滿谷的碗盤,後來先借朋友的工廠作博物館,再從宜蘭員山搬到五結,自力興建新館。

 

簡楊同說:「在我還沒開館前,很多人都認為這些東西難登大雅之堂,有什麼好收藏的?台灣碗盤也沒什麼特色。」經他分門別類整理展示後,如今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北投文物館等許多單位,都紛紛向他商借碗盤做展出與研究。

延伸閱讀

日本工藝 扎根台灣
日本工藝 扎根台灣

2022-11-30

木作職人 家傳工藝木頭  轉彎出把戲
木作職人 家傳工藝木頭 轉彎出把戲

2020-04-15

整合設計、產銷 鶯歌百年老窯廠為台灣陶藝打造國際舞台
整合設計、產銷 鶯歌百年老窯廠為台灣陶藝打造國際舞台

2019-09-12

穿越七千年的質樸 柴燒陶藝
穿越七千年的質樸 柴燒陶藝

2017-09-07

燒陶四角窯 柴火烘焙美味藝術
燒陶四角窯 柴火烘焙美味藝術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