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這個源於日本的生活哲學,近年來在台灣受到關注。若是實施斷捨離,是否能實現財富自由?是否能使錢變大?
台灣最大物資循環平台「GC贈物網」營運長林逸欣表示,理解財富的本質很重要。財富並不僅僅是將錢存放在銀行中,而是要透過它來享受生活品質;若現代人能夠了解斷捨離的精神,不但能過著自己想要的有品質的生活,還能省下不少不必要的花費,讓荷包更飽滿。
她指出,斷捨離的核心理念是減少不必要的物品,最大功效是「變有錢」,「當你減少衝動購物,像到百貨公司發現衣服打折多買的,或是到賣場看到家裡可能有需要,卻沒考慮清楚就買的,光是這兩樣就能將省下的花費變成現金。」
斷捨離同時也改變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因為在減少物品的擁有量時,就意味著更注重物品的品質,而非數量。她解釋:「我們會更在意生活的品質,享受更高質感的物品,讓消費和質感升級,而不是被物品包圍。」
「即使口袋的現金沒有變多,卻能過著更好的生活。」、「本來賺錢就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
空間小=省錢 提高生活品質
斷捨離也對居住空間產生影響。林逸欣指出,透過對實際生活需要物品的盤點,會發現自己對於儲物空間的需求降低了。在房價高漲的現在,住得小就等於省錢。
「對沒有購屋的人來說,需要租屋的坪數相應減小,房租也會減少;對於已經擁有自己房子的人來說,雖然家裡的坪數並沒有改變,但由於減少了不必要的物品,活動空間變得更寬敞,直接提升生活品質。」
有些人甚至會因為斷捨離後,賣掉現有較大的房子,搬到較小的房屋居住,讓自己多了一筆能夠靈活運用的資金。
5個誤區 千萬要留意
她指出,斷捨離雖然已是台灣社會主流,但仍有很多人沒有搞清楚它的意義,因而有不少誤區。
1. 盲目減量:斷捨離不是盲目減量,就像減肥一樣,要先量體重,知道自己要減幾公斤,如現在65公斤想瘦到55公斤,接著再制定減重方案,如:飲食、運動、減肥餐等,再去執行。
2. 一進一出:很多人說要「一進一出」,例如買一雙鞋就要丟一雙鞋,「但在這之前應該先回顧自己生活方式、釐清需求,如:名媛、主婦、小資女孩、學生,對於包包、鞋子、洋裝需要的數量都不同。」不過,一進一出對原本物品就過量的人,沒有幫助。
3. 只出不進:這也是不對的,人是變動的個體,喜好會變、工作會變、興趣會變、品味也會變,應動態更新物品,不是「只出不進」,而是「有進有出」,在動態中變動。
4. 留下貴的:實施斷捨離的人,切記一個道理:永遠不要考慮物品的「價格」,就算便宜,實用就留;不因為物品便宜而捨棄,不因為物品貴重而留下。
5. 關注丟什麼:拿起一個東西時,思考的重點應放在:要不要留?留了心情好不好?實不實用?如果一個物品拿起來很猶豫,就不要留。
以終為始 目的很重要
「留下來的物品,從目的出發思考,以終為始。」她強調:「留東西不是以物為出發點,而是以目的為思考,東西留在身邊的目的是什麼。」
她整理幾個重點:
1. 實用價值:必需品,有它生活才順,像這類物品挑選時首重功能,並且要避免功能重複造成冗餘,如生活中都要用到剪刀,這類物品很重要,但請注意不要有很多把功能重覆的剪刀。
「女生很容易會買很多香水、香氛、唇膏…,品類數量多到搞不棈楚到底有幾個,在這種時候就替自己設定一個總量,用完再去買新的。」
2. 感受價值:非必需品,但是看到心情好。每年重新檢視你對它的感覺,還會怦然心動嗎?斷捨離不是不能有小廢物,覺得可愛,情緒好,腦內分泌多巴胺,這是感受價值,當然可以擁有。
「有人喜歡擺玻璃擺飾,看了心情好,只要記得不要一時衝動買。通常,這類物品看第一眼會有點被迷惑,要多看幾次確認很喜歡再買。」
另外,每年要重新檢視,「這類物品很容易在家中就忘了,一直堆著;或是出國時買的小東西,再看一下是否會怦然心動。」
林逸欣坦言,她曾經也是個收集狂。屬雞的她,以前看到做工精緻的小雞娃娃一定會買回家。有幾年頻繁搬家,起初仍無法捨棄小雞娃娃,跟著她換了幾處住所,後來,慢慢克服心魔,「我告訴自己,它很可愛,但放在店裡更可愛。」
3. 體驗價值:某個物品帶給你的體驗,如電玩、3C、耳機音響、拼圖、模型等,這些物品本身是媒介,想要的是這個載體上可以提供的體驗。
「問題再度回到,這個體驗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重要性為何?可以給它打個分1-10或是分級你想花多少時間在這個體驗上,再決定這類物品的去留及數量。」
曾在上海工作及生活的她,最後分享上海一句俗話:「便宜貨『買』窮人。」意思是買便宜貨會把人給買窮了。請務必記得,斷捨離的目的是要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