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訂製耗時,價格、時間都隨著圖案複雜程度浮動,一回,他製作了一個十斤的粿模,沒想到不過五年時間,就發現這個模具在古董市場裡流通,且價格比當初自己售出的翻了三、四倍!雖說讓人有點哭笑不得,卻也代表了模具上的精緻雕花受人喜愛,正是職人工藝的極致展現。
而隨著時代演進,模具也開始運用其他材質製作,為了一些黏性較高的食品,鄭永斌特地開發出做不沾鍋用的鐵氟龍雕刻材料,他花費了一番心思適應有別於木頭的手感,成品也不負眾望,不僅能夠呈現出更為細緻的設計圖線條、更容易脫模,還可用在自動打餅機上,大量製作不易崩裂。台北RAW餐廳訂製的正是此款,在傳統上鑲嵌新工法,猶如傳統工藝走入Fine Dining餐廳般,呈現出另一種藝術之美。
至於是否擔心這項傳統技藝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鄭永斌想了想說:「時間可以養成技術,也可為市場做決定。」雖然他期望政府來輔導傳承,但也相信市場若有需要,自然就會有人來接替,「還是交給時間吧!」


為RAW打造的餅模,是用鐵氟龍雕刻餅面、持餅使用木頭材質,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功能和美感。

各式刀具,是三十多年來最常陪伴在鄭永斌身邊的器物。

多年打磨出紮實的技藝,鄭永斌是台灣目前唯一以手刻粿模為業的職人。

以楠木、香樟木、桃花心木等台灣生產的木頭製作模具,呈現出台灣工藝最好的姿態。

不只木頭,陶器、瓷器等材質,也都是鄭永斌收藏的寶貝模具。
沅豐模具
FB沅豐模具文創工作坊
方禾家具X斑泊
打造輕如飄的捲門櫃 漢式混北歐實木新美學
走進方禾家具的工作間,濃濃的木頭氣味隨著木屑飄散四周,創辦人楊博欽隨手整理著置放一旁的木塊,一邊介紹這個空間。在這裡,他將細木工藝打造出實木家具的新美學,包括藤編、捲門、帶有飄浮感的櫃體、古早台式元素融合簡約曲線的設計線條,將這些細節特色聚合成專屬自己的識別系統。
非典型師傅 手藝自學而來
不同於許多木工師傅從學徒做起,楊博欽一身手藝全靠「自學」而來。因為熱愛北歐家具的洗練簡約及老件家具的美學魅力,他報名職訓局三個月夜間短期的木工訓練,實際了解機械怎麼運轉、怎樣的刨刀可削出哪些特別的弧度和造型,又到朋友的木工工作室打工,三不五時找木工老師傅請益,逐漸磨練出一身硬實力的真功夫。
而後透過大量閱讀書籍,設計元素和能量不斷在腦海中累積,「看久之後,我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會開始想,可以在哪個細節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表達。」他說。因緣際會買下朋友在台南安南區的工廠後,這些靈感於是找到了出路,二○一五年,楊博欽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方禾家具。
捲門櫃是楊博欽第一個商務作品。靈感從古早大同電視捲門而來,他特地做了個小模型試拉許久,才找到最流暢的收進弧度;而帶有輕盈飄浮感的櫃體,是以隱藏結構再加以點綴橋接,打造出懸空分離的視覺效果;微飛翹感的木頭腳型,則是取自以前漢式建築屋頂,將木材曲線3D多次切削,經過數道整平、砂磨工法,呈現出上揚與飄浮的輕盈之美。
手藝、質感俱足的門櫃,讓米其林一星餐廳斑泊的主廚蘇品瑞也找上門購買。為實木家具打造出簡約的輕盈優雅感,也標示出楊博欽設計工法上受到漢式建築影響、設計風格則受到北歐影響,兩者揉合而成的濃濃個人色彩。
摸透每塊木頭的脾性
要做實木家具自然得跟木頭打交道,楊博欽說:「每塊木頭都有自己的脾氣與個性。」多年沉浸在實木家具裡,他早已摸清楚各種木頭多曲向的不規則變化性,也培養出駕馭木頭的耐心,包括像是為了克服溼漲乾縮的木頭特性,會運用猶如古早木門的門閂一般,在木板下設計橫向木條結構的工法,防止面板變形。
楊博欽笑說:「好料要細做,粗料細做沒採工(浪費)。」木材「瘦身」比例愈多,代表工序愈複雜,光是為了一個漂亮、曲度大的扶手,就得耗費大把時間、精力和材料,更別提每樣作品從打樣到完工製作、修改測試每個細節,往往得花上大半年。他甚至會將完成品先放個兩、三年,回頭看是否耐看才決定推出。
因著熱情自學一步步走到今天,楊博欽將細節的堅持發揮到極致,建立出專屬自己的風格識別度,期待自己優雅簡約的設計風格,成為空間中溫暖的風景,讓台灣家具成為品質的代名詞。


一整面工具牆,訴說著楊博欽在木工技藝上的努力與累積。

多年沉浸在實木家具中,楊博欽對每樣木材特性有著深入的了解。

幾乎沒有方角、直線的扶手椅,是經過繁複多重加工才得已蛻變而成。

藤編、帶有飄浮感的櫃體,簡約曲線設計線條,楊博欽的家具設計,辨識度極高。
方禾家具
https://www.facebook.com/fangho.wood/
野桐工坊X饗A joy
苧麻當線材 泰雅手織布女將扛復興重任
要怎麼形容一個民族的自信?或許可以從尤瑪.達陸的手織布中窺見。在她的作品中,可以透過經緯交接的織線,看到泰雅族的驕傲;在花紋技法中,發現台灣原住民族的獨一無二;在織品的色彩斑斕中,看到於藝術和工藝之外,在傳承上長達數十年的努力。
率部落娘子軍找民族驕傲
隨著蜿蜒山路來到野桐工坊,尤瑪剛送走一批前來訂製手工織布的買家,這些由她親手織出的布匹,不僅深受各國收藏家喜愛,還讓她因此被文化部授予「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人間國寶」的稱號。
帶領著部落婦女們成立野桐工坊,尤瑪總是告訴工坊中的織手們:「你們不只是編織的工匠,而是肩負傳承文化與藝術創作的藝師。」透過編織,她期待族人們透過雙手織回失落已久的文化記憶,更期待藉此恢復屬於泰雅的尊嚴與驕傲。
二十九歲,是尤瑪人生的分界,原本一路順著爸媽期望念完中興大學中文系、考取公務員的她,在這時聽到了自己心中的聲音,她和結識的六位部落朋友探討著,在走上街頭喊著「還我土地」的對抗體制之外,該如何為部落做些文化的積累?
「妳是女生,不然就由妳來做織布吧!」由於泰雅族傳統編織技術只能傳給女性,部落朋友的一句話,就此開啟了尤瑪的織布之路,也同時開啟了她為泰雅文化復興的五十年計畫。
重新拾起這項傳統技藝並不容易,尤瑪跟著外婆和姨婆,從一開始的取苧麻纖維製線開始,學習製作粗細、表現方式不一的線。
泰雅族慣用的織布線材取自苧麻,苧麻莖部的纖維帶有光澤,同時有耐霉、染色容易的特性,一直都是紡織作物的材料之一,取得的苧麻纖維,須經熬煮、染色、漂洗等手續,才能製成多色的織線,處理完成後,還得花大概半年以上時間晾乾,才能開始當線材使用。
她研究,部落不同區域所用的花紋都不一樣,至於編織的器械,從地織機到高織機,都是以單人操作織機,即可穿經引緯交織成布,看上去結構雖然簡單,但實際操作時,卻需要仰賴人工繁複的技術去完成。一件編織作品,從漂洗、染色到以傳統織機織出設計好的圖案,尤瑪傾心研究,做出各種織品,一步步用雙手拉回從日治時期就中斷已久的技藝。
然而,習得織布技藝只是開端,要帶起泰雅民族文化驕傲的信念,已在她心中萌芽。她先考取輔大織品服裝研究所,希望讓這套之前只能靠口傳的技藝能被有效整理記錄並傳承下去。
後來,她規畫的五十年計畫啟動,第一個十年,她從田野調查和研究開始,拜訪泰雅各部落耆老,仔細做田野調查,跑遍世界各國博物館翻查文獻資料,詳盡整理分析出織布在部落裡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完成了泰雅服飾織品的八大系統研究;並在第二個十年開始訓練部落的織者,彙整研究結果,展開傳統服裝的技術重製,完成了五百件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
推苧麻經濟、拚走向世界
第三個十年,她辦起了民族教育,從第一所幼兒園開始,在各原住民地區推行實驗中小學,讓下一代有一個可以回到母體文化的模式。而今,全台已有三十二所民族實驗學校,在各中小學因少子化縮編的同時,人數還不斷往上增長。
而正進行中的第四個十年,尤瑪定在「苧麻循環經濟」上,為了尋找苧麻作為織材外的價值,她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研究中發現,苧麻的纖維不僅可做成織布的線,還可以發展成植物皮革;葉子可做成飼料;莖研磨成粉和玉米澱粉結合,可做成3D列印的材料;根甚至可以研發出治療肝癌的新藥。期待透過這些研發,賦予小眾的苧麻栽種更多經濟和文化價值。
「想要傳統文化流傳、年輕人回到部落,就要把價值提高,讓做傳統工藝的孩子有榮耀感。」尤瑪說。五十年的時間並不長,她只是作為一個啟發開拓者,為部落下一代找尋生存的點,讓下一個五十年的孩子依循步伐安穩前進。
至於和餐廳以及各大展覽合作的織品藝術,尤瑪坦言一開始是為了部落生計而接,不過,因而發展出的系列作品,卻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泰雅的傳統文化及不可取代的價值。幾個月前新開幕,講究精緻菜色的全台最高景觀Buffet餐廳「饗A joy」,即選用她的作品,作為餐廳入門後的海洋意象。
至於下一個十年,尤瑪期待把台灣原住民文化推向全世界,深耕國際交流,用文化拓展台灣的未來,讓大家知道,台灣原住民文化如同身體中的微量元素,雖少但重要,更是國際能識別台灣的重要特色。


不同花紋象徵部落不同區域,猶如泰雅族祖先建立的識別系統。

尤瑪.達陸使用傳統地織機織布,是泰雅族僅傳給家族女性的技藝。

經過熬煮、染色、漂洗後,苧麻纖維成了色彩繽紛的織線,還得晾乾約半年以上才能使用。

織布技藝不只提升部落的生計,更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要責任。

尤瑪.達陸最新展覽作品《海.揚》、《河.流》,呈現了從事南島議題研究的反思與觀察。
野桐工坊
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1鄰38號
( 037)96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