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在台東認識了一位風趣、幽默又極有想法的排灣族頭目(家族傳統領袖)尤國榮,跟他互動的交談中,觀察到他不僅有豐富的傳統知識,對自己部落生態環境的維護,有著濃烈的情感。
部落過去是以種植黃藤為主,頭目家自然也不例外,黃藤據說有兩個山頭那麼多,過去黃藤採收時,媽媽就會到位於山腰的工寮為在山上的大家烹煮點心與菜肴,當時還是孩童的他,便滿山遍野的跑,將山當作遊樂場,他們會去溪裡放魚筌抓毛蟹,也在山野間採集可食用的野菜與果實為家裡添菜。
成年後,黃藤產業沒落,已經當上警察的頭目,為了改善家中經濟,接受當時公所的建議,從梅、鳥梨與南洋橄欖中選擇了南洋橄欖為經濟作物。橄欖好照顧,但從種下去到結果採收,需要四年的時間。
加工廠不願收 自研產品找出路
「我那時想,退休後就可以不用再找工作,專心在家顧橄欖園就好。」人算不如天算,收成那年,國內的廠房紛紛遷移海外,整個台東沒有一家食品加工廠。但十幾公頃的橄欖等著採收加工,他急了,便開車到台東市電信局翻電話簿,一家一家問,最後在苗栗找到,他載著一車橄欖,自台東翻山到苗栗,最終成了長達十年的合作關係。只是新一代接手後,合作關係也終止,頭目又努力了三年,直到完全沒有店家收購,他開始和伴侶研究做橄欖汁跟橄欖醋。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要殺青,就直接用糖下去做,出來的橄欖汁酸澀感強又不香,喝過的朋友都要我不要做了。」頭目邊笑邊說,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果實要殺青後才能加工,幾次改良後,終於像個樣子。
「你的橄欖何時收成?」我問。
「就這個月啊!來玩玩,還可以順便幫我採收。」頭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