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際小型穀物年」,為發揚台灣在地穀物與原生香料,吳寶春麥方店今天(6/29)正式推出「以麵包閱讀台灣的小型穀物」為主題的10項新品,盼讓台灣在地食材重返寶島。
今年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訂定的「國際小型穀物年」(International Yearof Millets),為響應此議題,國內知名麵包師吳寶春經營的「吳寶春麥方店」,繼去年「以麵包閱讀客家」及「以麵包閱讀挪威」後,今年再度推出「以麵包閱讀台灣的小型穀物」系列商品,於今日起正式開賣,首波限量販售至7月30日。
本次,吳寶春麥方店研發團隊嘗試將台灣小米、高粱,及山芹菜、刺蔥、台灣香檬、台灣土肉桂等原生種香料融入麵包,一共推出10款新品,包括台灣小米酸種麵包、台灣黃金司康、台灣小米Q餅、粒粒小米貝果、高桂包、小米山芹番茄起士、小米刺蔥餐包、小米刺蔥脆腸、檬檬奶香和福爾摩沙土肉桂捲。
▲吳寶春麥方店響應「國際小型穀物年」,推出「以麵包閱讀台灣的小型穀物」系列商品。
吳寶春麥方店行政總主廚謝忠祐分享,團隊年初起便親自走訪魯凱族等部落,跟著當地人走進山林採集原生香料和野菜,午餐就能品嘗到這些食材實際入菜的料理,讓他對原住民的文化與飲食留下深刻印象,故此次台灣香料麵包的研發靈感也都由此而生。
當然,研發過程並不簡單。負責研發小米、高粱的吳寶春麥方店技術經理林翊臻就指出,其中製作難度最高的是小米酸種麵包,光製成就得花上4天。「由於小米缺乏筋性,投到麵團後會變得綿綿塌塌,加餡料更會直接破掉。」後來她透過向排灣族和布農族職人取經,反覆調整配粉、控制發酵的溫度帶及製程等,才總算突破瓶頸。
「如果不用,這些食材就會慢慢消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語重心長地說。他點出,台灣穀物的在地品種繁多,以小米為例,其在原住民部落裡不斷雜交、育種,發展出近百種品系,但由於缺乏市場性和經濟規模,目前台灣小米產量很少,多仰賴進口,即使有也多用於釀酒,很難找到適合做麵包的品種。
▲從左至右為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理事長徐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麵包師吳寶春、吳寶春麥方店行政總主廚謝忠祐、吳寶春麥方店技術經理林翊臻。
因此,董景生期許,透過此次「國際小型穀物年」的倡議,能為台灣在地食材增加能見度,一旦市場端有需求,產地端才能同步增產。而且,如今面對缺水、俄烏戰爭帶來的糧食危機,耐旱的台灣原生穀物,也有機會成為填補糧食缺口的大功臣。
吳寶春同樣對這次新品揣懷美好願景,「只要是食材就能做成麵包,最好麵包能用到台灣食材,讓大家看見台灣、體會到台灣這座島嶼的美好。」後續,他更將公布該系列的麵包配方,號召各地店家一起來做,不僅可帶動台灣在地食材的需求,也能賦予社區、部落更多在地創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