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離家不遠處就有魚池,當時的魚池底部裡會有一種大蛤,比那時還是小孩的我手掌還大,我喜歡在下午放學時,跟同學一起摸進魚池中找大蛤,儘管上岸時褲管裡都是沙,一人一顆的興奮感與過癮飽足,迄今念念不忘。儘管這種大蛤現在已經消失,但不減我對蛤類的喜愛。
這天我跟朋友一起來到台灣最西端的養殖重鎮七股,造訪一位文質彬彬,養蛤蜊技術一流的生產者王啟森。王啟森是南投人,跟台南出生的太太當年是大學班對,婚後太太想回家打拚家中的養殖業,夫妻倆便從此定居在七股,開始了養殖生涯。
王啟森一切從零開始,起初四處求教,除了問當地居民,也勤跑水產試驗所與疾病管制局,從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家魚塭的養殖法。
棄養石斑魚 無心插柳竟變文蛤王
原本岳父家中飼養草蝦,他加入後花了兩年的時間做分析比對後開始養石斑魚,風光了好些年,但養殖業儘管大部分已經人為管制,仍有一半變數掌握在大自然手中。
王啟森一開始為求高獲利,養殖密度非常高,每池放養上萬隻,全盛時期擁有十幾池,收入相當好。但人算不如天算,養石斑的十年間,他經歷了對岸的競爭、低溫寒流來襲,以及孔雀綠汙染等事件考驗,價格都被攔腰斬;王啟森因此悟出分攤風險的重要,決定放棄專養石斑,改為低密度的生態養殖,飼養虱目魚、文蛤、草蝦跟石斑等。
王啟森的文蛤養得又肥又大,外殼黝黑光亮且年輪較寬,養殖池內較少見這樣的品質,他笑說:「一開始想說魚塭空著有點可惜,就放一批文蛤試試。」王啟森說。沒想到石斑的養殖池水質特別營養,文蛤長得特別肥美。他邀我一起去池邊摸文蛤,我開心極了,彷彿回到童年跟玩伴們一同下池裡的時光,王啟森的文蛤果然不小,摸起來又大又滑,我撈兩顆起來看,陽光下閃閃發亮,相當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