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陳盛山看國際「慢」運動發展 台灣觀光的國際化從慢城開始 結合SDGs概念邁向永續

陳盛山看國際「慢」運動發展 台灣觀光的國際化從慢城開始 結合SDGs概念邁向永續
▲隨著慢城的概念吹向全球,吸引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爭取轄下的鄉鎮獲得認證,圖為土耳其第一個加入慢城運動的城鎮─Sigacik。

2023-03-25 16:50

對照現今社會的快步調,高速的生活節奏開始讓人越來越嚮往慢生活的樂趣,然而「慢」並不是完全靜止,而是在更舒適的環境與氛圍下,好好享受生活,因此國際開始掀起慢食、慢活、慢城等多元的「慢」經濟,而積極推動這種概念的城市或國家,也進而成為追求新旅遊體驗的國際觀光客首選。

台灣需要重新找回觀光的核心價值與主軸 由中央挹注帶動地方發展 協助全台建構一條國際慢城路網與國際接軌

 

過往,擁有便捷交通與先進都會形象的國際都市,或是坐擁悠久歷史、亮麗自然景致的旅遊大城,往往是國際旅客到訪的首選。然而隨著時空的轉移下,慢活的趨勢已經蔚為風潮,旅客因此漸漸朝向更深度、深層的旅遊方式邁進,不僅認識當地,更專注於在地的人事物交流,進而達成個人價值的體現。

 

在這樣的風潮下,促使「慢運動」(Slow movement)文化開始興盛,其中更在慢食運動的熱潮下,於千禧年前後誕生慢城(Slow city)的新興模式,強化美好生活與在地文化體驗的方式,逐漸成為國家縮短城鄉差距、城市向上發展的動能。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指出,慢城之所以能吸引眾多國家、城市積極響應與爭取,原因在於在旅客消費意識的抬頭下,更高度重視與在地的鏈結、低碳環保的出遊、深度且深層的旅遊方式,這些都與慢城所帶來的感受不謀而合。對於城市發展而言,慢城也將帶動著人流的導入、在地經濟的挹注,進而達到城鄉發展均衡、人口減緩流失、年輕人願意返鄉。台灣在面對後疫情時代,也應該重新梳理觀光發展的新核心價值和打造國際觀光主軸,挑選出以慢城主題為首選切入的標的,並建議交通部觀光局將觀光發展基金的國際行銷經費挹注,再配合地方縣市政府輔助,支持申辦慢城的鄉鎮社區,從點、線、面的方式,建構出屬於台灣的觀光發展價值,而申請認證之後,才將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始,需要能永續的經營並與社區民眾的意識結合,才是慢城的核心關鍵。

 

慢城千禧年橫空出世 287個認證城市散布全球

 

國際慢城的最初概念,起源於義大利托斯卡那的Greve小鎮,由當時的首長保羅·薩圖尼尼(Paolo Saturnini)在受到慢食運動後啟發後所倡導的概念,甫推出便獲得如布拉(Bra)、奧爾維耶托(Orvieto)、波西塔諾(Positano)等城市市長認同,更獲得國際慢食運動創辦人卡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的支持。

 

隨後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正式成立,透過嚴謹的慢城約章、鮮明的城市形象概念,以及7大項、72個子項的規範嚴格把關下,自2001年起便有28個義大利城鎮加入組織,隨後這股風氣逐步向德國、挪威等國家蔓延。至今,全球33個國家中,共有287個城鎮通過國際慢城組織的評選。

 

慢城的理念,是希望以人為本,在緩慢的生活步調中,發揮城市的特色、當地的傳統藝術、人文景緻等目標。如同組織的LOGO,便響應了慢食協會的概念,用蝸牛圍標幟,搭配上背上的城市圖案,讓蝸牛牽引著城市邁進。

 

慢城成為國際觀光顯學 帶動鄉鎮城市煥發新魅力

 

隨著慢城的概念開始向世界發散,越來越多國家積極輔導鄉鎮城市加入慢城的行列,然而其魅力為何?為何能吸引眾多城市的積極響應。從澳洲的例子可以看出端倪,隨著2007年首個城市Goolwa通過認證後,隔週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Katoomba也加入認證的行列,隨後維多利亞州的Yea亦通過認證,至此澳洲便擁有3個慢城。

 

對於澳洲而言,慢城是驅動社區的動力之一,隨著加入國際慢城組織後,能促進社區與地方組織之間的溝通與推廣信念,進而達到保護當地傳統文化、提升國際知名度、提升在地生活質量等關鍵。

 

以最晚加入慢城行列的Yea為例,透過慢城的認證,強化了這個只有1,500人的小鎮整體發展,在慢城的帶動下,Yea從既有的農村生活、社區精神、音樂、工匠等元素發揮,衍生出農業體驗、綠色旅遊、手作體驗,以及優美的觀星體驗,加上Rail-Trailbike鐵道自行車的串聯,讓旅客能以慢活的步調,細細品味當地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魅力。

 

距離雪梨僅2小時車程的Katoomba,則是在慢城的加持下,保有了鄉鎮原有的藝術面貌,搭配永續環境的倡議,讓當地成為新南威爾斯州的第一個藝術之城,更於2017年榮獲韓國頒布的世界緩慢獎殊榮,成為全球公認的慢城。

 

慢城吹進亞洲 韓國拔頭籌推國際觀光

 

由於慢城的概念始於歐洲,因此走過20多年的推廣,在全球的慢城數量上依舊以歐洲為大宗,總計甚至達到8成之多。然隨著慢城的風氣吹進亞洲,至今已有為數眾多的城市加入,包括韓國17個、中國大陸11個、日本2個,其中台灣在2014年通過花蓮縣鳳林鎮後,包括苗栗南庄、三義、嘉義大林,屏東竹田鄉更於2022年底加入行列。

 

對於亞城市發展洲而言,慢城所帶來的不只是觀光,更是解決文化與傳統的保存、人口老化的延遲、年輕人回流的關鍵。在亞洲排名慢城之首、亦是率先響應慢城概念的韓國,便能看見慢城為城市帶來的改變。

 

作為第一批獲得慢城認證的鄉鎮,全羅南道新安郡的曾島,有著悠久的製鹽歷史與自然特色,不僅是韓國最大且獨特的泥灘鹽產地,更因為也別於工業制鹽的方式,讓這裡所產的鹽不僅對於人體較無負擔,傳統生產的方式更蘊含著濃厚的價值。因此當地為了保護這種文化,不僅全島曾共同反對高爾夫球場的進住,更是韓國唯一全島禁菸的區域。由於成功保護了原有的歷史與文化,讓曾島在評選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批入選慢城的韓國城市之一,加上當地的太平鹽田被指定為世界自然遺產,都成為帶動國際旅客造訪當地的誘因,也進一步強化了地方的觀光發展。

 

動用觀光發展基金 打造台灣國際慢城觀光鏈

 

陳盛山指出,台灣的國際觀光應該從慢城作起,才能重新找回國際觀光的核心價值與觀光主軸,原因在於寶島擁有發展慢城的優勢與條件,相較於紐澳等國家,小小的台灣便擁有5個慢城認證,但在國際宣傳上並沒有與之接軌,實屬可惜。

 

對外,隨著近幾年全球對於永續發展、淨零碳排的呼聲越來越高,慢城、慢食、慢活、慢遊的方式更能符合國際需求,因此台灣在強化國際行銷、爭取國際客訪台的工程上,更應該著重於此。

 

對內,慢城運動的成功建立在地方社區的居民參與意識,維護社區文化、環境保護保育、在地企業創生、觀光推動,台灣需要打造新社會運動。

 

同時,得以解決城鄉差距及老齡化社會結構問題,透過慢城驅使偏鄉地區的再造,影響社區的動能與地方經濟,進而帶動國際旅客不再停留於大城市,而願意將腳步延伸到各個慢城。

 

陳盛山強調,台灣需要發展更多慢城,由中央的交通部、國發會、農委會、文化部、客委會皆宜共同投入協助,交通部觀光局動支觀光發展基金挹注,縣市政府也要全力支持,驅使更多縣市政府願意爭取更多轄下的鄉鎮獲得國際慢城認證,從原先的5個國際慢城,擴散到全台22縣市,以點、線、面的方式,串聯成台灣的國際慢城旅遊網,不僅引客來台、與國際接軌,亦可以達到城鄉差距的縮小、減緩人口老化,甚至吸引年輕人力更有使命感返回家鄉,讓台灣觀光真正邁向永續發展。

 
 
慢城
▲台灣擁有5個慢城認證,苗栗南庄便是其中之一。
 
 
 
陳盛山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盛山

 

 

那麼,中國又是如何做調查?據中國在2005年頒布的「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所謂「貿易壁壘」,包括「被調查國的措施違反經濟貿易協定」等。而若調查結果認定存在貿易壁壘,商務部可「進行雙邊磋商」或「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另外,則是「採取其他適當措施」。

 

在啟動調查後的6月中旬,商務部發布公告,表示將邀請包括台灣的商協會和企業在內等利害關係方,「基於自願自主的原則」填答問卷或提交評論意見。

 

8月17日,在一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面對中國記者詢問調查進度,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組織(WTO)「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且強調台灣禁止進口中國的產品範圍近年來有擴大趨勢,「本次調查涉及產品已從立案時的2455項,調整至目前的2509項。」

 

隨後記者詢問,如果認定台灣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對於目前依《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所給予的台灣產品關稅優惠,中國是否將中止或部分中止?束珏婷表示:「商務部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

 

「在此時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完全欠缺正當性。」針對商務部在記者會中透露的「初步調查結果」,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於8月19日發布新聞稿強勢回應。經貿辦解釋,中國指控台灣限制其產品進口,肇因於兩岸在2001年及2002年加入WTO時,雙方未就彼此的「貿易體制與措施」協商。再者,儘管中國農工產品對台灣有重大影響,但「我方展現善意,從未使用排除條款,以保留諮商空間,同時還逐步自主開放3952項產品。」

 

「我方並未違反WTO規範,中方多年來亦從未要求協商,故而在此時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完全欠缺正當性。」經貿辦如此強調。

 

兩岸隔空交火,我方可謂寸土不讓。但在國內不少學者眼中,這場即將升級的兩岸貿易戰,台灣並不好打。

 

貿易壁壘

 

貿易壁壘

 

貿易壁壘

▲(圖/視覺中國)

 

台灣沒落實最惠國待遇  恐理虧 

 

陸委會前副主委、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解釋,WTO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最惠國待遇」,也就是,開放給某國進口的產品,就得同等開放給所有會員國,抑或自一國進口的貨品課多少關稅,其他所有會員國進口同一產品的稅率也要相同。「台灣在對中國貿易上,並沒有落實最惠國待遇。」林祖嘉以「理虧」形容台灣的處境。

 

那麼,行政院所謂「從未使用排除條款,以保留諮商空間」,又是怎麼一回事?一位熟稔當時兩岸加入WTO談判歷程的學者回憶,2001年前,台灣仍限制逾4成中國貨品來台,「當年,我們意識到一旦兩岸都加入WTO,勢必履行最惠國待遇,考量到(中國產品開放)對國內業者可能的衝擊,原本想要在入WTO案表決前,向WTO總理事會提出『排除條款』。」所謂排除條款,是指排除中國適用最惠國待遇。

 

然而,如果提出排除條款,當時又可能讓台灣的入會增添變數,「因此,最後決策官員決定不提排除條款。」至於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當時就想說,留待以後再處理吧。」但顯然,20年過去,台灣對中國的「最惠國例外」問題,一直都沒有獲得解決。

 

根據WTO四年一度的貿易政策檢討(TPR)會議紀錄顯示,中國曾在○六年、亦即台灣入會的4年後,指控台灣對中仍有高達2237項產品禁止進口,當時我方給出的理由是:雙邊未能在WTO架構下進行諮商。至於最近一次的2018年檢討會議,中方再度指控台灣限制2333項中國產品進口,而我方代表這次則未有明確回應。

 

值得留意的是,並非只有中國對台灣的貿易政策有意見,攤開歷次TPR紀錄可發現,無論是在農產品的高額關稅、進口限制或對農業的補貼,台灣一直是不少會員國議論的焦點,例如澳洲即在2018年的會議紀錄中指出,儘管澳洲政府有留意到台灣在農業的自由化上嘗試有所作為,「但自2014年至今,涉及關稅調整的部分,中華台北方面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按照政府的回應說法,因為中國從不跟我們諮商,所以我們並未違反WTO規範。」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略感無奈地嘆了一口氣:「但所謂最惠國待遇,不是要和我們諮商、經過我們同意了才可享有。」他舉例,入會談判時,與台灣進行雙邊諮商的只有約30國,「談完後的開放、降稅措施,並非只適用這30國,而是適用於所有國家。」

 

劉大年指出,中國貿易壁壘調查選在此時發動,固然不排除有影響來年大選的考量,但他認為另一原因在於,「它現在經濟不好,就要開始跟你計較了!」

 

至少在部分專家學者的眼中,這場已然進入倒數階段的兩岸貿易戰,台灣不易從制度面取得有利位置;而若觀察中國過去對其他國家發動貿易壁壘調查的結果來看,更有「讓大國被迫舉白旗」的前例。○四年,中國曾對日本限制中國紫菜進口發起調查,隨後雙方經過三輪磋商,最終,是以「日方承諾取消進口限制」畫下句點。

 

台灣禁止中國產品輸入類別及數量分布(2023)

 

近兩年中國貿易制裁台灣大事紀

 

三種劇本  最糟台少掉1/3貿易順差

 

那麼,這次貿易壁壘調查,又將如何演變?《今周刊》彙整專家學者看法,歸納出三種可能進路。第一種可能性,是雙邊後續談判破裂,但中國僅禁止台灣「對等商品」出口到中國,換句話說,就是台灣禁止從中國進口的兩千餘項產品,中國也對等禁止從台灣進口。

 

「對等報復」的衝擊如何?若根據經濟部日前統計,2022年禁止從中國進口的這2455項產品,去年出口金額為248.5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的5.2%,其中出口到中國的金額僅有44.3億美元,占台灣對中國出口0.9%,影響似乎相對有限。

 

第二種貿易壁壘發展的可能路徑,就是曹小衡所稱、中國對台採取「跨項目」制裁;他在稍早的撰文中「提醒」,中國不排除會對台灣仍具競爭優勢的石化、機械、紡織、塑膠製品等啟動制裁。這也貼近於部分國內專家學者最憂心的發展劇本:全面或部分中止ECFA。

 

「它(中國)可能會從ECFA裡的早收清單(指提早降關稅的商品清單),針對特定產業裡出口量比較大的項目,例如石化、機械、紡織還有運輸等,調整過去給我們的優惠,然後逐步限縮。」現任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專長兩岸經貿研究的張弘遠如此觀察。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資料顯示,自ECFA於2010年上路、貨貿早收關稅自2011年初實施降稅以來,我國早收出口金額多落在180億美元至250億美元之間,高峰時曾占出口中國商品總額的26%,過去兩年略有下降,但占比仍有17至20%。

 

若進一步看占比最高產業,在總共539項的早收項目中,石化產業占了88項,疫情前的2019年對中出口約93億美元;紡織產業則占了136項,疫前對中出口約12億美元;至於機械產業則為107項,疫情前對中出口達69億美元。這三個產業合計,出口中國金額就約174億美元,占當年台灣對中國整體出口金額的13%。

 

174億美元的絕對金額看似不高,但熟稔兩岸經貿發展的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提醒,台灣去年整體對外貿易順差也不過就514億美元,換言之,「如果這174億美元出口受到限制,代表台灣在最糟情況下,可能因此少掉約三分之一的貿易順差!」

 

事實上,在貿易壁壘調查進行的同時,中國已率先對台灣石化業者開刀。8月14日,商務部發布「關於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進口聚碳酸酯反傾銷調查初步裁定的公告」,認定台灣傾銷,並宣告自8月15日起,中國業者若從台化、奇美及其他台灣業者進口聚碳酸酯(以下簡稱PC)產品,須向中國海關提供16.9%至22.4%不等的保證金。

 

ECFA早收清單占出口中國比重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於今年6月完成首批協定簽署,不少分析認為,這將為未來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及CPTPP等國際高標準貿易協定打下堅實基礎。(圖/取自行政院網站)

 

中國早開刀  對台石化業課重稅

 

對此高額的保證金,石化公會在回覆本刊時表示,被課徵保證金視同加徵關稅,相較目前台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PC關稅僅有2.5%,「台灣被課徵兩位數的關稅後,將完全沒有競爭力。」

 

然而,這是否代表中國最終會走向全面中止ECFA?對此,接受本刊訪談的多數專家普遍認為「應不至於走到這一步」。全國工業總會副祕書長邱碧英就表示:「我們都知道,目前(兩岸)相互之間仍有需要(ECFA)。」張弘遠亦認為,ECFA最終的存廢與否,「更多的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言下之意,是ECFA一旦廢除,中國長久以來試圖打造的兩岸「非國與國」特殊關係基礎,也就不復存在。

 

不過,以上提到的情境,都還是建立在雙邊「談判破裂」的前提,還有一種可能,是「台灣做出適度讓步」,決定開放進口此前被禁的中國全部或部分商品。在此情境下,紡織、機械等不少ECFA早收清單業者,或得以鬆一口氣,但另一面首當其衝的,將是原先禁止進口品項占比高達43%的農產品。

 

影響多大?根據農業部(當時為農委會)四月底做的初步估算,當前管制自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共計1066項,「經過評估,如果未來開放中國大陸進口,其中可能受影響的品項約有兩百餘項,占目前管制中國大陸農產品項目近3成。」但農業部也以中方調查結果未出爐為由,暫不公開明確品項。

 

農業部表示,針對開放中國進口可能會有影響的兩百餘項農產品,農業部「將配合各部會與中方進行諮商」,也就是,政府的選項確實包含與中國協商談判並適度開放。劉大年則建議,如果政府最終決定開放中國產品進口,不妨可先從那些台灣沒有生產、或生產比重很低的品項著手,「例如蘋果或小麥,台灣幾乎沒有生產,我們卻不准從中國進口,這就不合理。」

 

談判與協商的成果,終究仰賴本身的底氣,而在中國持續威逼的同時,另一邊,台灣也正加速敲開另一扇窗。就在商務部嗆聲「初步判定台灣存在貿易壁壘」的這天,其實,台美雙方代表也正在華府進行另一場會議,主題,是「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

 

台美倡議的誕生,一般認為,是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10月提出「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IPEF)下的產物。「當時美國為了擴大IPEF的成員規模,提高較為親中國家加入的可能性,不得不暫緩將台灣納入首波國家名單內。但同時,美國也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因此單獨拉出一條線……。」台經院院長張建一於日前撰文解釋,「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就是美國刻意為台灣拉出的獨立線頭。

 

在定位上,台美倡議其實是個「對話架構」,有了對話架構,才能進一步再談能讓業者實質受惠的「貿易協定」;就像正式名稱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ECFA,後續還得再談貨貿、投保協議等。去年6月,台美倡議談判啟動,後續經過多次協商,終於在今年6月誕生了第一批「貿易協定」,並在7月26日獲得立法院無異議通過。

 

只不過,台美倡議內文並未涉及市場開放,也沒討論關稅、投資、政府採購等,因此在7月立法院審查中,就連執政黨立委都質疑台美倡議「首批協定」的實質好處並不具體。然而,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認為,若以戰略意義來看,當台美倡議談判完成,也就等於向世界宣告台灣的法規制度已能符合高標準要求,未來可藉此槓桿,推動與他國進行貿易協商。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12 項議題

 

貿易新契機  台美協定有隱藏牛肉

 

此外,顏慧欣觀察,儘管台美倡議的相關貿易協定不談關稅與市場開放,但仍有不少「隱藏牛肉」未被外界充分認識。她舉例,WTO僅規定各國應設置詢問窗口,台美協定進一步規定必須在20日答覆對方問題;又如WTO規定海關應提供進口貨物預先核定機制,這份協定明定應在150日內完成。另外,如適用快速通關的快遞貨物,WTO交給各國定義,台美協定則具體訂出2500美元以下的貨物均適用。

 

至於第一階段也涉及到的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等專章部分,顏慧欣表示,很多規則看似理所當然,但以前沒有透過協定白紙黑字落筆,也就不能稱之為「依法行政」。而在台美雙邊「落筆」之後,顏慧欣預期,台美協定對雙方政府,「有強化立法可預測性、提升施政品質的價值。」

 

顏慧欣進一步指出,台美貿易倡議的另一關鍵意義,在於隨著雙邊貿易合作的持續深化,也有加速台灣出口產品持續分散,解決過於集中中國的問題,這也是台灣反制當前中國制裁的一個未必即時、但中長期卻可能最有效的手段。

 

有趣的是,在「脫中入美」的腳步上,台灣部分產業早已先行一步,以此次受貿易壁壘調查直接影響的農產品為例,回顧過去10年,在2020年之前的多數時間,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占整體比重大都落在3成上下,約是同期出口美國的3倍水準;然而過去兩年,「中旺美虛」的趨勢已快速翻轉。

 

在2021年中國對台祭出鳳梨、釋迦等農產品進口禁令的「助力」下,台灣2022年農產品出口中國占比降至21.6%,同年出口美國占比則躍升至17.5%。時序來到今年,截至8月為止,台灣農產品出口美國占比進一步升至18.5%,中國則降至19.3%,外界預期,若此趨勢持續,預料不久後,台灣在出口中美的農產品比重,將迎來數十年未見的「黃金交叉」。

 

台灣主要農產品出口中國、美國占比

 

對中貿易「正常化」不能再閃躲

 

台灣農產品「東進有成」固然令人欣喜,但劉大年提醒,中美之間不必然是一切都得「選邊站」的零和遊戲。言下之意,是台灣政府在與美國談判的同時,也應該利用此次中國發動貿易壁壘調查的契機,加速與中國貿易的「正常化」。

 

關鍵原因,在於台灣近年念茲在茲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去年1月,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正式上路,15個成員國涵蓋全球三分之一GDP,不得其門而入的台灣,則亟欲加入成員國涵蓋全球約13%GDP的CPTPP。

 

劉大年觀察,自2021年台灣正式遞出申請加入CPTPP之後,政府一直說自己準備好了,「但官方似乎忽視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兩岸最終都加入CPTPP,畢竟雙方都是APEC會員。」

 

「那麼,在這種情境下,我們還能對中國有差別待遇嗎?」劉大年感嘆,到時其他CPTPP成員國一定會問類似問題,屆時台灣政府將如何回答?在劉大年眼中,這是在中國貿易壁壘調查衝擊下,台灣政府最迫切須繳交的答卷。

 

整體而言,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的「隱藏牛肉」、對開展他國貿易協定的戰略意義,確實具有長遠的正面價值;但學者提醒,一向把台灣問題視為「內政」的中國,這回對台啟動的貿易壁壘調查,卻是透過WTO代表團告知,似乎刻意要在這個平台留下紀錄……。在因應對岸出招衝擊的同時,如何避免這樁貿易戰演變為台灣未來拓展貿易協定的障礙,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延伸閱讀
照護實驗》他們在台灣慢城實踐首家台版「時間銀行」 預約自己的養老存摺   掃地、泡咖啡都能賺時數
照護實驗》他們在台灣慢城實踐首家台版「時間銀行」 預約自己的養老存摺 掃地、泡咖啡都能賺時數

2022-03-02

走過財政艱苦歲月,打造慢城苗栗
走過財政艱苦歲月,打造慢城苗栗

2021-10-25

走入「戲說大林」,遊慢城聽故事
走入「戲說大林」,遊慢城聽故事

2020-12-18

亞泥中國確定從港股下市!去年獲利縮水逾7成 私有化可「免受市場壓力」 有助長期成長
亞泥中國確定從港股下市!去年獲利縮水逾7成 私有化可「免受市場壓力」 有助長期成長

2024-06-05

香港大江東去!半島酒店盛況不再,上半年暴虧4.5億港元,港股只剩微弱浪花...謝金河:國際資金已經走了
香港大江東去!半島酒店盛況不再,上半年暴虧4.5億港元,港股只剩微弱浪花...謝金河:國際資金已經走了

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