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往內了解自己、向外探索世界的途徑,保有獨立思考特質的獨立書店,正在台灣各地製造安靜的閱讀革命。
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學習獨立書店,集小資源做重要的事之精神,舉辦了台灣第一個獨立書店獎《獨書獎》,獲獎的書店特色不一,地點遍及全台各地,在地直擊幾家散落北、中、南、東的書店,特別能感受其有意思的魅力。
在地書店引路
讓巷弄書香沁人心田
回想書店陪伴我最重要的時期,大概是青少年發育的時候。那個階段是人生最孤獨的時刻,因為大部分心事不會跟老師講,也不會跟父母講,只能在書裡找答案。這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一些了不起的經典文學作品可以陪伴我成長。
這幾年,大家對於實體書店的沒落,其實非常憂心,也非常捨不得。每次看到一家書店關閉,心情上都有很落寞的感覺,可是這卻是大勢所趨。
當台北重慶南路的書店一條街,一家家關掉後,我不解這是怎麼回事?3C產品的快速發展,當然與實體書店的沒落有關,手上會拿實體書的人,如今在捷運上幾乎已經看不到。可是疫情前,我出國去歐洲,到巴黎、倫敦、日本,這些國家街上都還有閱讀人口。
反觀台灣,不僅令人深覺,我們是不是太快丟掉實體書?實體書跟人的關係,是否一定是平板電腦、手機,或是電子書可以取代的?我仍然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強調在地性 吸引讀者朝聖
我這一代的人,捨不得丟下實體書,它存在的意義之一是不會被打擾。我曾經有長達一個月的時間,站在東方出版社翻閱《戰爭與和平》,每天看一段,那個跟自己在一起的「孤獨感」,有一個跟自己對話的空間、保有那樣的一段時間,是一個青少年開始思考未來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少掉這個經驗會很可惜。
我在二○一四年到池上時,就常常在已營業六十年的池上書局看書。這個偏鄉若少了這家書店,會少了什麼?我看到一位池上國小學生問老闆:「十塊錢能買什麼?」在台北很少有機會與書店有這樣的關係,池上書局如果不在,小孩子的十塊錢要去幹嘛?獨立書店尤其在小鎮、偏鄉,存在的意義太大了,它也許很小、很少,卻是不能沒有的存在。
獨立書店也是讓台灣重新具體化的一種途徑,現在大家講愛台灣,但是很多鄉鎮都沒去過,其實談起來滿空泛的。愛是要去「走」的,每一個地區的獨立書店就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只要有一個人就夠了,他關心那個地方、告訴所有路過的人,要不要停幾分鐘,我告訴你在地的故事?這個在地的故事將來匯集起來,會是台灣最了不起的歷史,不會只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際填塞進很多東西。
我覺得獨立書店將來的特質,「在地性」要非常強。假設把花東縱谷的所有獨立書店連起來,鼓勵單車騎士們從花蓮壽豐、鳳林一路騎到台東,每天停留一家獨立書店,就能把縱谷地區的文史連起來。另外,台南是台灣古典音樂發展重要的地方,從日治時代就已發展,台南也應該有一家書店講它過去跟音樂的關係。
還有像是嘉義,能不能有一家書店存放的都是陳澄波的資料,這個地方出了這麼好的畫家,他畫的《嘉義公園》等畫作,已經是國寶級的作品。有這樣的獨立書店存在,當外地人去嘉義,認識陳澄波就不只是浮面的故事,當他真的了解陳澄波是誰,就能透過他去認識嘉義公園、玉山,可以這樣整理的話,每個地方都可能會有獨特的特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