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閱讀提燈 照亮偏鄉未來
獨立書店將來最大的特色,是每個地方的在地化與特色塑造,這才是台灣實體書店的另外一個盛世。舊時代書店的沒落,並不是台灣文化的沒落,換一個角度正面思考,可能是書店另外一個活路出來了,相對長起了很多小型的、更具特色的書店,未來甚至像是音樂書店、建築書店、文學書店、服裝書店、生態書店、講海洋的書店等,這些不同的主題性書店也應該出現。
有了這些地域性、主題性書店,很多人就會從各地遠道而來,這就是書店將來扮演的角色,它已經不只是書店,其真正核心價值還是回到人對人的關係與溫度,這是網路永遠無法取代的。
我也希望呼籲更多的朋友,站出來支持獨立書店,他們需要的資源不多,給他們一點點資源,他們就可以維持下去。書店維持下去,就維持了一個偏鄉所有孩子的未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希望很多朋友可以一起出來共襄盛舉。
(口述:蔣勳 整理:蔡佳玲)

蔣勳認為,台灣獨立書店將來最大特色是在地化,呼籲大家一起支持這些書店。

一家在地、常去的書店,是現代人補充精神糧食的重要去處,圖為邊譜書店。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推出的專用書袋,讓閱讀更有趣味。
偏遠深山開書屋
賣理念也倡議原民議題
一九九縣道十一.三公里處,一座拱形木門半開,頂上木樑懸著一塊寫有「鳥托邦」的木板,園內的湖泊停靠一葉方舟,後院林蔭處是倚著茄苳、九芎的手築樹屋,一落落的書冊,從這兒一路堆放到宛若以書砌墻的蕃藝書屋。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部落,一家隱藏山野的遙遠書屋,由林明德、李安兩夫妻開墾重造,三萬多冊的書隨緣安置,風雨欲來,全靠兩人日夜照護。
人生已屆花甲之年,可以愛書成癡到什麼地步?「他車子都沒油了,還在買書。」太太李安率先發難,一旁的先生林明德笑著,沒有反駁。他說:「這裡的書幾乎都是我的收藏,我到處去二手書店找書,就算沒有錢買也會先欠著,為了書,我寧願傾家蕩產。」
十歲離鄉,林明德自稱受種族壓抑與歧視,心靈、人格扭曲找不到出口,成年後組樂團、當音樂老師,辦《原聲報》、《南島時報》、《原報》前後三十年,是推動台灣南島文化的倡議者,也曾進入縣政府工作。「因參與原住民組織,思考怎麼幫助族人,要用暴力我沒膽,後來辦讀書會、報紙啟蒙,組織運動,現在蒐集的書都跟這些有關。」年屆耳順,林明德開口仍聲如洪鐘。
贈書給族人 打造閱讀空間
帶著排灣族、阿美族各半的血統,資深知識份子四年前回鄉,想法仍很反骨。林明德說:「我喜歡反向思考,人家覺得不可能,我偏要去做。『蕃』是歧視字眼,但字典解釋有繁盛之意,對我而言代表想像力、創造力、爆發力、戰鬥力。」
書屋雖然以原住民議題的書籍為核心,收書卻海納百川,從社會科學、文學到生態都有,書籍陳列雖難有規則,想找什麼書,林明德一定翻得到。不僅研究所考生來看書,專家學者也慕名來找讀,馬拉松跑者路過好奇留步,單車手也會下車喝咖啡、看本小說再上路。
別人開門是賣書,林明德卻是看人賣書,希望書屋能成為有系統的智庫、公共財,絕版品、重要書籍他不一定賣,想借書不用留押金,「登記後,時間到就會打電話請他還。」李安說。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只要族人願意上門,送書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如果部落沒有閱讀習慣,要改很難。我願意花更多時間陪伴,不用刻意要他們來買書,當大家看到很多外人進來,也會慢慢影響他們。」林明德說。
組隊顧部落 靠名著交朋友
深山裡的心靈書屋,說來有點玄,曾有具木工專業的大學生,以修繕屋樑打工換宿,就此找到生命希望,休學開了木工店。林明德說:「書店的角色是促成漢人與原住民的對話,以及尋求人生的療癒。」外國客人也來朝聖,後院的「小王子樹屋」與世界交朋友,觀光客可以挑一本《小王子》帶走,回去再帶一本來交換。
擇善固執的男人,幸而遇上懂他的女人,林明德守著書,多才多藝的李安賣咖啡,也與部落婦女合作成立農耕隊,以傳統農法耕種的產物製成手工皂、紫草膏、薑黃等,並接訂單送蔬果箱、做風味餐也舉辦小農市集,用不同方式關照部落。
在偏遠地方開書店僅是開端,待書屋變成點亮部落的心靈明燈,引聚各方關注力,林明德想將資源、人脈做有效整合,推動地方更容易。他說:「人生跌跌撞撞很辛苦,有書屋好像幸福在等我,有天想到哪本書,就能拿來看看。」深山裡的書屋夫唱婦隨,似鳥回歸築巢繁衍,圈地自成一國。
林明德:獨立精神要有高度主體性與自主性,獨立書店帶著一種社會價值、公益,更深一層要肩負起伸張社會正義的責任,不會受商業與政治、公權力的壓迫而妥協,要做有Guts的人,經濟、人格都要獨立。

林德明(右)、李安(左)在深山裡經營書店,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偏遠的村落朝聖。

李安夥同部落婦女手工製作的蜂蠟在書屋裡販售,成為特色伴手禮。

書屋裡藏書滿滿,彷彿是原住民文史資料庫。

小王子樹屋內共有國外翻譯本12國、總計94種版本的《小王子》。

林明德創辦的報紙也成冊收藏在書屋裡。
蕃藝書屋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142號
08-883-0765
為東南亞族群發聲
堅持只借不賣 打開望鄉之窗
說話不刻意咬文嚼字、語意直率不唱高調,談起書、論起書店甚至講述自己,燦爛時光書店創辦人張正的態度一貫從容。開書店,偶有幾回沒付錢的書被「借」了不還?他眉頭皺也不皺,沒什麼大不了。
「他可能有別的事要忙,也許逃跑了,或正在打官司。我相信捐書給我們的人,也只希望這本書能被需要的人看到,若有另外更強烈的需要,希望能讓他在異鄉生活的時間裡,有一小段看到母語的開心感受。」張正說。一句釋懷,讓一本內容早印死的書,因附加更多流浪的想像,又活了起來。
未歸還的書生死未卜,但這家東南亞主題書店開門、點燈七年,一直在這。這不是一家會打折的書店,進門想把書帶走,得先付書籍定價全額,歸還時再退還,不僅不壓退書期限,更鼓勵讀者畫線、寫字。
張正說:「我希望書是被閱讀的,畫線、寫眉批可讓下一位讀者看到別人的重點,也留下自己的。」多數閱眾的愛書,完美狀態是一塵不染,一角壓皺都心疼得要命,到了這裡,書頁如新的書卻彷彿坐冷板凳,「很少人寫我就示範,不被翻的書才可憐。」還書雖然可全額退費,開店數年,意外地歸還的比例不到一半。
越文、泰文、印尼文、緬甸文,甚至冷門的泰米爾語書籍,一一被陳列在書櫃上。二樓的小空間,曾經一年辦了三百多場講座,討論過各國鬼魅、舉辦印度西塔琴音樂會。
辦報又出書 促進文化交流
負責運籌帷幄的張正,人生有一部分時間寫過報導,他是從報社退下後,才更深入接觸自己倡議過的領域。社運、外籍勞工與配偶等議題,都是他在職時處理過的題目。住在台灣的東南亞人士有幾十萬人,但台灣人對他們的認識卻如此缺乏,離職後,他決定做一件重要卻還沒什麼人做的事,跑到暨南國際大學念東南亞研究所,開發東南亞領域。
故事中篇的展開,是他參與創辦越文、泰文等東南亞國家語言的《四方報》,後來又出書、開了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說:「如果應該有一家獨立書店來呈現東南亞議題,誰要來做這件事?」回頭照照鏡子,或許沒人比曾擔任七年《四方報》總編輯的自己更合適。
募書上萬本 提供同好借閱
籌措各種東南亞語系書本是個門檻,他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的活動,募得的書籍多到可成箱出借給雜貨店、牛肉麵店陳列,合計約七十個點,總數粗估應有上萬本。
租下要作為書店的老房子,志工從各地上門幫忙,抓漏師傅見狀,從善如流地捐了新地板,張正的母親與在基隆畫神像的老師也提筆,在牆面留下美麗畫作。
店門一開,喜歡東南亞文化的台灣人,會進門翻閱講述東南亞議題的中文書,也有印尼移工已連續半年、每兩周就會從桃園到店裡閱讀。考量有些東南亞朋友交通不便,每周日下午,書店更會帶著兩個行李箱的書,到台北車站大廳提供借閱。
張正說:「台灣有一家東南亞主題書店,表示有一群人或一股力量還重視東南亞文化。當母數夠大,總有百分之一的人還迷戀紙本書,我們服務這百分之一的異鄉人,也算功德一件。」
張正:閱讀是一種修行,如果讀書是修煉靈魂,書店就像是修煉靈魂的道場。我希望每一個議題、不同文化都有它可以安住的基地,書店就是那個基地。

香港記者蘇美智的著作《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記錄了東南亞人士離鄉幫傭的故事。

小巧的書店門口,妝點得繽紛燦爛。

張正創辦的東南亞主題書店,成為收藏東南亞文化的寶庫。

2樓空間會因應各種主題,舉辦不同的講座與活動。

除了嚴肅的歷史、文學書籍,書店內也有越南文的《航海王》漫畫。
燦爛時光
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
02-2943-5012
老書店換裝
藏書更多元
東海書苑用二十餘年擦亮金字招牌,面對時代洪流,大膽放手「微整形」,四年前以「邊譜」之名調整定調再生。原本因知識含量過高而難親近的書店,換上文青新門面移地攬客。
創辦人廖英良說:「很多客人說我好有熱情,其實熱情燒完就離開了!這就是我的工作,像職棒選手狀況好壞都要上場,開書店是讓大家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早期台灣社運雖蓬勃,大眾對理念的根本卻含糊不清,廖英良接下東海書苑的經營權,是想透過書店傳遞知識與理念。他曾在舊店擺上環保、性別等議題書籍,甚至不畏眼光設立同志專櫃。
時代轉變,書店不能一味守舊,「年輕人成長過程若有書店陪著是好事,我在想是否讓書店變閱讀空間,書是賣的,但點飲料可看書。對某些人來說,這裡是他們第二個家。」廖英良說。
老店雖然結業,但傳遞知識的精神在邊譜同脈相承,換上新店名的初生兒,長相、脾氣反而沒有包袱。牆上右側放生活、文學書籍吸引目光,左側擺社科與哲學,宣告店裡也賣這幾類。廖英良說:「沒太多時間逛的人,看中間的新書就夠了,而後區與二樓可找到特定類別的書籍。」舊店少出現的圖文書、漫畫也大方露面,「過去漫畫是消遣娛樂用的,現在也能陳述理念,是一種新的表達形式。」
每周五晚上,他會從九千多本書中挑書定主題,舉辦讀書會,從愛情談到睡眠,文學、非文學類書籍交替。邊譜以書為引,賣書、辦講座也組讀書會,用安靜的力量攪動社會。
廖英良:獨立書店的概念,現在彷彿變成只是一種特定風格,但在我的認知裡,它之所以稱為「獨立書店」,是因為對地方、城市帶有一種「攪動」作用,一種對既有價值觀念、既定的社會宰制所進行的攪動。

開店資歷深厚的廖英良,面對時代轉型,尋求書店新出路。

今年讀書會的主題是「生活會遇到的事」,《睡眠的方法》是選書之一。

將書店打造成舒適的閱讀空間,讓客人有更多時間試閱買書。
邊譜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408號
04-2452-1984
顧店換宿募店長
在山海間煲書粥
距離花蓮玉里車站約四十分鐘車程,經過花東交界,車子沿著台十一線開往位於台東長濱鄉的「書粥」,這是一家瀰漫著海浪聲、書香氣息與人文品味的獨立書店。
創辦人高耀威笑說:「這家書店是我夢到的。」原本他終日忙碌於打理台南正興街選物店與地方創生,有一天竟夢到自己成了書店老闆,他的朋友當時在台東長濱開民宿,造訪幾次後,他很喜歡這個海濱小村的氛圍,也覺得自己可以嘗試有別於都市的忙碌生活狀態,便開始找址、裝潢並選書進貨,在二○一九年開了這家獨立書店。
開店迄今已三年八個月,高耀威除了帶給當地居民第一手好書外,也讓這個臨海小鄉有了不一樣的觀光火花,書粥更成了文青們到台東必去的口袋名單。
店內的「代理店長換宿制」,是支持書店走下去的獨特營運模式。以顧店換宿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分年紀、來自各行各業的代理店長來此顧店。以七天為單位、最多二十天的換宿時間,代理店長帶著自己的故事在這家書店,展開與當地人、旅人們的交流。
高耀威負責選書與運營,代理店長幫忙顧店、招呼客人與日常店務。他說:「沒想到代理店長換宿制很夯,已預約到明年底,三年來經歷超過一五○位店長。」
提到選書原則,高耀威起初以自身喜好選書,多半以小說為主,因書店臨海,也挑選海洋相關書籍;在地居民甚至會對他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書,如農作生態、地方創生等,在選書上十分多樣化。這家書店除了是高耀威的夢想,也漸漸變成在地鄉親的文藝場所,讓這個遠在台東的小鄉,有壯闊景色外,更增添書卷文化氣息。
高耀威:「小時不讀書,長大開書店。」這句話嘲諷一定要怎樣才會變成怎樣的人,但每個人都是有用的、都有適得其所的位置,就像「書粥」也用自己的方式適應台灣書店的生存環境,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想法去做獨特的事情,才是精神所在。

書粥創辦人高耀威原本在台南正興街開選物店,而後到台東長濱開設獨立書店。

書粥除了賣書,也賣當地農產品、明信片等小物,牆上的撕紙鯨魚藝術是繪本作家林小杯的作品。

高耀威推薦繪本作家林小杯的《假裝是魚》,充滿想像力的奇幻海洋故事,很適合在這家濱海書店閱讀。
書粥
台東縣長濱鄉22-1號
0936-263-913
PLUS 《獨書獎》紀實
陳隆昊四十年磨一劍
特殊貢獻獎入袋
民航機長劉鎧以退休金成立的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蔣勳擔任評審團主席,夥同文化界、演藝界、時尚界等共七位評審評選的《獨書獎》,於十一月十一日公布獲獎名單。
台灣第一個獨立書店獎《獨書獎》的催生,是透過全台灣分區匿名踩點、問卷統計、多重評選的機制,從兩百多家書店之中,遴選出最值得肯定、造訪的獨立書店。頒獎典禮上,除了頒發「個人特殊貢獻獎」、「評審團大獎」各一名,二十五家獲獎的書店,因為以各自獨有的姿態遍地開花,所以排名不分高下。
此次評審團大獎,由桃園的「晴耕雨讀小書院」獲獎,個人特殊貢獻獎則由唐山書店的陳隆昊獲選。陳隆昊一手創立的唐山書店,是台灣獨立書店的源起,經歷了中美斷交、越戰、台灣解嚴、六一二大限與野百合學運,帶動了四十年獨立書店的風潮。
唐山書店只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書籍,幫助年輕人的思想接軌西方之餘,陳隆昊不吝幫無名氣的學生出版書籍,也提供未出名的作家、社團寄賣作品,更曾擔任「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陳隆昊說:「很難得看到那麼多獨立書店的夥伴相聚,我也會拚命跟著夥伴一起繼續努力。」
《獨書獎》的立意,與文化部致力推動的方向相符,文化部部長李永得也於頒獎典禮上現身致詞,肯定充滿活力與創意的獨立書店,是文化人凝結、傳播知識的地方。李永得說:「文化部也在規畫文化禮金,金額雖然不大,但是排除了網路書店,鼓勵大家到實體書店買書。國家沒有獨立書店,文化力量的多元性就會受到非常大的傷害。」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左)出席《獨書獎》頒獎典禮,頒發個人特殊貢獻獎給唐山書店創辦人陳隆昊(右)。

《獨書獎》已於11月11日舉行頒獎,公布獲獎書店的名單。
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www.dushuawar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