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凱基證券全方位理財服務 最佳財管團隊陪您迎向富足人生

凱基證券全方位理財服務 最佳財管團隊陪您迎向富足人生

2022-09-14 17:30

凱基證券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積極發展數位創新,在今周刊《2022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中,榮獲最佳財富管理券商獎特優、最佳智能理財獎第一名、最佳財富管理形象獎、最佳風控獎、最佳行銷創新獎等五項殊榮,顯示凱基證券財富管理專業服務及表現深獲肯定。

資產配置全球化已成國人財富管理趨勢,領先國內券商全方位布局亞太市場的凱基證券取得領先地位,對應開發金控ABCDE策略,確實紮根基礎功,於財富管理業務落實五大目標,包括完美數位體驗、建置優質團隊、提升客戶體驗及強化關懷、提升產品服務、優化平台及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獲得財富管理客戶廣大迴響及肯定。

 

凱基證券秉持「致力于您的富足人生」的品牌精神,持續打造重視風險、穩健前行的專業財富管理業務,用最真誠的服務態度,陪伴客戶迎向富足人生。

 

以客戶為中心 讓客戶主動推薦

 

凱基證券的財富管理服務,過去一年從客戶的角度,找出客戶到底真正需要什麼,從了解客戶的需求,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再讓客戶願意去主動推薦。

 

「不為產品找客戶,為客戶找適合產品。」是凱基證券財富管理的一大特色,擺脫業界傳統「產品給客戶」的銷售模式,確實解決客戶的需求跟目標,這樣跟客戶的關係才能走得長遠。

 

今年來投資市場動盪加大,凱基證券更透過聆聽客戶聲音,不斷優化客戶旅程,例如監控市場狀況及標的表現,即時提供建議,來升級客戶投資體驗,提供更全面的市場狀況監測及投資售後服務建議。

 

又如透過客戶分群及定期關懷,掌握客戶投資目標及風險偏好是否改變,以提供最適時、最符合客戶需求的理財規劃。以銀髮族為例,首重降波動、留意商品天期;若是持有專業投資人商品則協助嚴控價格波動、發行機構信用、流動性風險,

 

優質財富管理 從優質團隊開始

 

凱基證券財富管理服務有別傳統業績銷售導向,要求理財顧問銷售時,必須遵循客戶導向,包括陪伴客戶量身打造財富管理服務,透過權威專家陣容,給予兼顧收益與風險的投資策略,同時定期績效檢視、回測。

 

為確保理財顧問落實以客戶為中心,凱基證券對團隊銷售同仁的績效考核有別傳統量化考量,更重視能否著重客戶滿意度、法令遵循,包含服務品質、客訴、客戶資產的成長、客戶關懷等,都是績效考核的質化指標。

 

優質財富管理服務的背後,凱基證券持續建置優質團隊以提供全方位專業服務,有專業的基金投組管理、衍生性商品、保險經紀、海外股票商品、固定收益商品、有價證券借貸等六大內部專家團隊,同時也結合知名會計事務所的會計諮詢、稅務規劃等外部專業服務,一站完成客戶全生涯資產規劃。

 


 

完整多元產品 全方位理財服務

 

凱基證券近年加快拓展產品、提升研究團隊及優化交易平台,一方面整合金控資源提供多元化基金、保險等商品,另一方面亦引進外部產品,透過打造完整平台,以提供不同族群客戶需求的適切商品,以專業投資人為例,凱基證券即擁有業界最齊全私募產品線。

 

除追求商品多元化,凱基證券內部亦持續透過金融科技開發多腦式智能理財投組,當中網羅國內外投資專家的全球完整資訊分析,優化提供投資組合效率,再搭配客戶偏好,提供客戶最適投資組合建議。

 

另一貼心客戶需求研發的是凱基證券推出業界獨家的「凱基證券借券中心」,整合信託與集保雙券源,以增加信託客戶出借股票機會。又如針對資源較少的小資族,特別設計理財產品小額化,1張股票即可出借、1萬美元即可投資,且線上即可辦理。

 

此外,凱基證券發揮亞太布局的資源綜效,推出跨區域的財富管理服務,在香港、新加坡、印尼、泰國皆設有據點並擁有專業團隊,提供具國際化視野的趨勢觀點,讓客戶把握更多的投資機會。

 

線上線下整合 完美數位體驗

 

金融科技為證券業服務帶來創新發展,凱基證券多年來結合內外部資源,為客戶打造完美數位投資體驗,從選股、選時、下單,到智能客服、線上線下整合服務,提供全方位數位服務。

 

凱基證券數位服務同樣落實「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激發出許多領先業界的服務,包括推出「隨身e策略」APP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海內外選股超快速策略、免出門線上開戶、智能客服即時解答疑問、LINE整合海內外證券、期貨、財管交易資訊、YouTube提供正確專業的投資理財知識、大數據分析技術養成完善體驗、商品預測模型精準行銷、流失預警模型提前留住客戶等領先服務。

 

以最常運用的台股選股來說,凱基證券APP內設135種條件策略選股讓投資人挑選,而投資人也可自組條件選股,即便沒有程式語言基礎也能第一次使用就上手,快速選到理想股票,甚至可以一秒回測看績效,先看參考效果再執行。美股方面,「My美港股」複委託服務串聯鉅亨網數據,提供投資人熱搜及關注排行,也能讓挑選美股更快有方向。

 

對投資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凱基證券提供客戶線上開戶、下單、多元理財資訊、智能客服等服務。以優化開戶流程為例,減少40%開戶時間,同時導入智能客服,24小時高效率解決客戶問題,務求讓投資人免出門便可解決投資大小事。

 

共創永續價值 迎向富足人生

 

因應ESG近幾年來成為全球最新投資趨勢,凱基證券主動將ESG概念商品導入財管產品推薦及投資組合建議,提供ESG商品之外,凱基證券亦透過設計低投資門檻與費用的專案,讓一般大眾也能輕鬆投資、簡單做公益,例如在年底前所有新申購定期定額客戶,提供手續費驚喜價優惠,而凱基證券更是捐出全數手續費做為公益善款,讓客戶在獲得完整財富管理服務之餘,也與凱基證券攜手共創永續價值。

 

凱基證券持續秉持重視風險,穩健前行的理念,經由專業研究團隊及多元完整的產品服務,成為客戶堅實的後盾,落實「致力于您的富足人生」品牌宣言,陪伴客戶發揮財富最大潛力,迎向無限富足的未來。

 

※ 立即開戶、體驗凱基專業服務,啟動富足人生:https://kgis.tw/49yhde

※ 凱基說財管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catalog/228838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專業活力 群益金鼎證券提供全方位財富管理規畫
專業活力 群益金鼎證券提供全方位財富管理規畫

2022-07-21

台新財富管理協助客戶  力抗市場動盪成就人生各階段目標
台新財富管理協助客戶 力抗市場動盪成就人生各階段目標

2022-07-20

2021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揭曉 資金派對下 最冷靜的財富管家
2021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揭曉 資金派對下 最冷靜的財富管家

2021-09-08

2020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揭曉 不安年代,他們如何讓客戶財富安穩成長? 終極試煉下的財管贏家
2020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揭曉 不安年代,他們如何讓客戶財富安穩成長? 終極試煉下的財管贏家

2020-08-26

2019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揭曉 市場動盪年代  客戶信任感卻向上提升 最強財管的真功夫
2019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揭曉 市場動盪年代 客戶信任感卻向上提升 最強財管的真功夫

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