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草稿、不取名 創作隨興
林明修說:「作品不取名字,不想讓人家有既定印象,我不會畫圖也沒有先畫草稿。」各部位所需的材料,他邊黏邊找,「也不會零件先找好再焊接,那很麻煩!」找不到適合的組件就放著。
曾有車商想訂製作品,請他到全新的零件庫挑材料,林明修卻空手而回,「我用的材料都有鐵鏽,無法想像用新零件做會是什麼樣子。」雖然用的是舊零件,或許是藝術家總有精密的思考與靈魂,細看他的小型作品,樣態出落都很細緻優雅。
以鐵件藝術為媒介散播,被林明修的作品耳濡目染,曾以他的手做道具來練習手部復健、患有唐氏症的兒子也跟著創作;安德昇藝術協助將其作品舉辦公益拍賣,捐出部分所得捐助弱勢團體,也已長達十餘年。
林明修說:「我自己覺得這些不是藝術品,別人來搬運都會很小心保護,其實壞掉再修就好了。」不以藝術家自居的黑手師傅,作品耐看有創意,老零件遇知音,重生登台再展魅力。

林明修創作鐵件藝術品,大都以焊接的方式做組裝。

老舊的零件在林明修的創作下,以雅緻的線條塑出雷公的形象。

修車快30年的林明修,對於汽車各部位的零件瞭若指掌。

貓頭鷹睜著大圓眼,可愛的造型很討喜。

伴著綠樹的大猩猩作品,模樣逗趣。

拆解整顆引擎製作的機器人,帶點鏽更有機械的味道與氣氛。
方圓之間老車維修站
新北市三峽區復興路179-8號
02-2674-0659
油雞批發商
化朽木為藝術
重現擬真神韻
長一五○、寬一三○公分的巨型木製海龜,藉吊車的拉力吊起懸掛於半空。在漂流木藝術家張弘欣的工作室中,一隻海龜南遷的作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本應孕育於海洋的海龜,於不靠海的南投竹山出世,先是被屏東縣府單位相中,運至大鵬灣展出,又送到小琉球的沙瑪基露營區定居,因海而生的海龜這次遠游,終能與初生的大海為伴。
百里尋家的路,於山間、在海岸流浪與遷徙,詳究之間的連結,卻又好似命中注定。張弘欣說:「一棵大樹在深山中,可能是人為又或是颱風吹襲而破壞。幾年後,人類撿到的碎片,都只是樹身體的某一部分,如果把這些木料做成藝術品,放在山裡,感覺樹木在死去之後又能回歸森林。」
撿拾漂流木 賦予新生命力
看張弘欣在成堆形狀、大小不一的木材中揀選合意的拼組,用鋸子、鉗子、釘槍等工具裁切、組合,一會兒又站到幾步遠的距離,端詳作品的比例是否合常理,認真的態度雖然不輸專業,但其實本業從事油雞批發的他,做廚已有二十三載。
張弘欣說:「我六年前開始玩木頭,先是去社區大學上木雕課,從絲瓜、甜甜圈等小型作品開始做。」水里山上長大的孩子,對木頭有情感,移居竹山後再跑到集集學雕作。「做大型藝術品已經第三年,家裡工廠大,老婆在後院種多肉、我做藝術品,朋友來就帶去那邊欣賞、聊天,滿療癒的。」
趁著政府開放撿拾木頭的時機,他從台東挑揀漂流木,最愛蒐集單薄短小的木材,因重量輕,製成作品搬運容易,木種則以質地硬、松類的木頭為大宗。拾回後先適時切割、拼裝,成品再靠機器用高轉速砂紙掃過、噴上護木漆,「做快樂的,材料不夠就休息。」他說。
構圖是創作時最難的環節,木塊拼組的基礎連結要穩健,必須坐上去搖都毫髮無傷。作品的神韻則是關鍵,臉部的凹凸、線條要塑出該有的角度,卻又不是百分百相像的寫真。張弘欣說:「漂流木創作是抽象的,注重的是外形,遠遠一看神韻、形狀就知道,是一種感覺。」
靠細膩創作 解放藝術魂
創作內容雖隨心所欲,但藝術家細膩的心思,總能從細節窺端倪。木頭的粗細,成為定調作品形象的要領。比人還高的飛馬,要組出展翅飛翔的樣態,他選用較細的漂流木,做出邊緣不整齊的細鬚當羽毛,還能表現出老山羊乾癟的羸弱感;公雞肥美的肚腩,就以大木頭製造扎實觸感;將大樹下的整塊樹根切成兩半黏尾椎,能演繹出袋鼠張腿跳躍時,屁股連著大腿的精實感。
張弘欣說:「沒有適合的木頭就先放著,靈感來就會組到欲罷不能,可能冥冥之中它也想回到森林了。」回憶生手初做的作品,他卻羞赧地直說不行,「當時花兩個多月做了一隻大型的鹿,覺得不好看又全部拆掉再改過。」而今,他已組過六、七隻鹿,放在草原上讓綠意環繞,活脫脫像野放的鹿隻。
張弘欣說:「下午工作結束就開始做,曾經做到晚上八點也在工作室點燈繼續組。賣油雞會累,但做藝術品不會。」因為喜歡,所以愈做愈來勁,雖然學歷只有國中畢業,他巧用創作釋放禁錮的藝術魂。

袋鼠跳躍的姿態唯妙唯肖。

張弘欣在南投竹山賣油雞,批發生意已經做了23年。

栩栩如生的老鷹,飛翔的英姿氣勢十足。

公雞昂首的姿態特別惹人喜愛。

步入中年才與藝術相遇的張弘欣,走出斜槓人生的第二條路。
竹山無骨香油雞
南投縣竹山鎮大智路289巷251-5號
049-265-6286
麵線糊老闆
匠心雕琢彩紙
復刻廟會陣頭
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宮,建廟至今已逾三百年,追隨媽祖的信徒燃香,裊裊香火從宮內延散到前埕,彷彿整座小鎮都瀰漫著敬神的虔誠與祝福。
在地信奉媽祖的弟子繁不勝數,葉成豐是其一。土生土長的北港子弟,每天清晨兩點半起床,他的一天總是比別人早開始。自營的店鋪,六點開門,跟前一定有鍋如香火般蒸騰繚繞的麵線糊,細白的麵線舀點肉燥、夾塊滷蛋白,一碗北港特產只賣銅板價十五元。
斜槓做紙雕 保留傳統文化
用以養家活口數十年的「北港阿豐油飯麵線糊」,是葉成豐自母親手上承接的家業。小本經營攢了點錢,他就製作北港導覽地圖、桌遊與籤詩本,不僅免費發送有緣人,更替媽祖設計供桌、捐助救護車做公益。
一上午的勞碌捱到過午打烊,鄰居口中那個賣麵線糊的阿豐,收拾好店面,一雙握鍋鏟的手改拾紙張,以紙雕藝術家的身分繼續上工。
「今年虎年的作品已經做好,老虎凶猛、小姐溫柔,代表一剛一柔。」葉成豐拿出的應景新作,先雕出一頭猛虎張嘴威嚇,再讓裸身但半點不露的窈窕女子俯臥虎側,一旁以漂亮的行書體揮毫著「兩心調合」。「兩心不只是情人,也可以指兄弟、家庭、同學、同事。」意境直指的層面,延伸很遠。
幼時即跟著母親賣麵線糊,葉成豐這一生,老面對著湯湯水水。做生意是沒能改寫的宿命,黃口小兒在不經世事的年紀,就曾拿起刀亂刻想做木雕,年歲漸長,他開始去上書法課、學插花,隨後更報考建築科系。
葉成豐說:「小時候就對藝術感興趣,二十多歲看到別人的紙雕作品很喜歡,後來在書局翻到紙雕書,便開始跟著書學,雕出心得。」他在而立之年開始接觸文化與古蹟,作品遂以古典傳統為主題,追溯緣由,或許是自小就備受薰陶,「從小媽媽在宮廟旁做生意,我跟妹妹就去宮廟玩,會用手指跟著石雕像的紋路比劃。」
拿古畫冊當範本 刻畫信仰
為了臨摹古人樣態,他蒐集市面上關於台灣風俗、傳統文化的畫冊,找古書當範本,但台灣老書難尋,還得請在中國做生意的朋友幫忙遠渡。範本有了,備齊幾張色紙,鮮豔、難褪色、沒紋路的丹迪紙最好用,逛一回美術社,他也會購入粉彩紙、石紋紙、雲彩紙等備著,擺上一把剪刀與夾子,抓根筷子、牙籤與白膠,簡單的工具就是創作利器。
葉成豐說:「以前不知道善用工具,用剪刀、手抹漿糊做出第一個作品『山口百惠』,成品很髒,但是有點像,很有成就感。」一路創作了三十多年,他已在地方打響名氣,從仕女圖、地藏王菩薩,雕到人生四暢圖與紙公雞。聞名的代表作是三十幾幅作品組成的媽祖出巡奇景。
一整團的報馬仔、開路鼓、馬陣吹、藝閣、千里眼與順風耳,他四處蒐集資料、在出巡日去拍照,終讓成群的隊伍翩翩躍然紙上。
千里眼與順風耳是站立媽祖身邊的兩大將軍,為了做出相像的顏面,葉成豐得先依照臉的稜角剪出幾張紙片,再貼上金色的眉毛與突出的圓點;一紅一綠的針織衣裝,他用粉彩紙裁出長形、圓形作畫黏貼,還得以金紙疊出本尊一頭用「篙錢」製作、有避邪之意的長髮。
剪出前緣弧狀的斗笠,報馬仔的眉眼、鼻唇間得割出立體,一身黑衣用波浪線條呈現皺摺,手上的道具備齊,再用棉襖黏背心。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也是一場更熟稔傳統文化的旅程。「報馬仔是開路先鋒,身上每樣道具都代表著為人處世的哲學。眼鏡代表明察秋毫,沒有鏡片是因為不能目中無人;腳上的三個瘡疤是不揭人隱私;棉襖背心有備受煎熬之意。」葉成豐說道。
不偷工減料 疊出逼真臉孔
葉成豐的紙雕絕不偷工減料,兩造重疊覆蓋、看不見的部位,他也一定要完整做出各自的全形,疊出層次後再黏貼。尤其臉部表情的雕作最考驗功力,一張臉要做出三到五個層次,才顯得逼真立體。
他說:「只要有興趣,什麼都學得來,而且不會累,以前一做四、五個小時,會做到忘我,時間很快就過了,現在年紀大了,手的穩定力不夠、眼睛容易乾澀,靈感來了還是會做。」紙雕外行新手靠自學,如今他不僅辦過展覽、常受人請託客製,連鎖咖啡品牌在北港展店,也請他創作整面牆的紙雕增添氛圍。
實力雖然有目共睹,面對藝術家這頂高帽子,他卻語帶謙虛推辭,「我不是藝術家,這是興趣啦!媽祖婆讓我生活沒有憂慮,很像是祂要我去學功夫,回來貢獻地方。」北港民間藝術家,一身絕技卻敬天,不居功的胸懷,老實得很可愛。

千里眼與順風耳在紙上仍能雕出行走時擺盪、威武的姿態。

立體交疊的紙張黏成公雞,貼在燈籠外,姿態有模有樣。

葉成豐的本業是賣麵線糊,將職業與興趣結合,在店裡也可欣賞到他的作品。

創作時專注細心的葉成豐,在當地已是知名的紙雕藝術家。

藝閣最早是用人扛的,後來曾改用牛,從牛身到人的軀體,葉成豐逐一細心雕琢。

長者垂老的臉部表情,葉成豐用相異的紙片堆疊展現立體。

媽祖出巡時,扛轎的轎班有十多人,除了必須一一雕作,屋頂要能做出弧度也不容易。

人體模型的報馬仔,與紙雕報馬仔一對照,相似度極高。
北港阿豐油飯麵線糊
雲林縣北港鎮中正路24號
0911-1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