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至今,相信多數人都稱呼媽媽的父母為「外公、外婆」,只是,大家是否有疑惑過,為什麼要多一個「外」字呢?
如今經教育部調整,改善這項具「性別歧視」的說法,以後統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在Facebook表示,去年10月曾指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具性別歧視問題,因此在質詢時要求教育部改善;不久前,教育部已回覆調整進度,表示將建立「常態檢修」性別平等議題內容機制,「定期檢視」是否含有性別歧視、偏見意涵的字眼,儘速完成性平內容詞條的全面檢修。
意即,未來會依循新的機制,定期檢視辭典內容,以避免存有涉及性別歧視、偏見意涵的負面用語。
針對被調整過的語句,王婉諭開心地說,「其中我覺得很棒的是,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如今調整過後,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
祖父祖母也不只是對「父親的父母親」,也同樣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
王婉諭透露,她的孩子過去也不理解,「為什麼爸爸的爸爸媽媽、跟媽媽的爸爸媽媽,會有內外的差異?為什麼媽媽的爸爸媽媽是外公外婆?不都一樣是阿公阿嬤、爺爺奶奶嗎?」所以,他們大多都是依照家族或是長輩稱呼的習慣,直接稱呼阿公阿嬤或爺爺奶奶。
如今這樣的改變,也更加符合我們的生活樣態了。王婉諭認為,相信不論是爸爸的爸媽,或是媽媽的爸媽,祖父祖母對於孫子的疼愛,一定都是滿滿的、不會有內外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