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KAWS的木製塑像《Companion》曾在拍賣會上喊出570多萬元,而他與日本創作大師空山基合作的《No Future Companion》,最後也以近90萬元價格成交。
看上去像是普通的立體塑像,卻又同時有玩具般令人玩味的外型的「ART TOY(藝術玩具)」,不只是公仔、跟潮流玩具也有些不同,全部出自藝術家之手,讓藏家在購買之時,買的不只是商品,更是融入思想的藝術品。
設計師
作品形式不局限
創作的價值在藝術家本身
許多人認識Mark(張嘉倫),大都是因其玩具設計師的身分,但現在他同時是品牌顧問,更負責海內外許多創作人藝術經紀。原本學建築的他,曾經從事影像後製的工作,因此有機會設計虛擬角色。後來他與同好們開設店鋪、成立工作室、當起設計師,創作角色及IP(智慧財產權),藉由兩個品牌「基礎創意」、「PARTIST」分享創作玩具,也成為同好們集聚的據點。
「帶起公仔熱潮的香港插畫家Michael Lau,讓我們看到了原來可以有這樣的創作。即使做的是街頭文化,但溯源直指普普藝術。」 Mark提到自己受到街頭文化的衝擊,包含香港及美國的展覽及產品,試著將新一代的創意,用立體塑型的玩具來表現,加上日本玩具公司及裏原宿品牌的跟進,大量超可愛又很酷的塑膠立體製品推出,成就了一波設計玩具的熱潮。
讓創作者走向「當代藝術」
對於商業設計的體認,Mark認為是必須替品牌注入美學及文化。他說:「以前台灣對於玩具的認知,是角色延伸的商品。」這類產品的衍生,在過往都是藉由活動的名義,邀請國內外創作者合作,除了在活動期間獲得關注,平常幾乎沒有太多聲音。「很多人因為喜歡作品而去買衍生的玩具,也有人因為覺得玩具可愛,而去認識這些創作者。作品的價值,會回到藝術家或創作者身上。」Mark說。
提到品牌化操作,與消費市場進行對話,Mark說:「品牌與藝術家合作,將作品的圖案印在商品上,你認為是商品還是藝術品?」能被大量生產及銷售,是普普藝術的本意之一;他又用KAWS舉例:他與玩具商推出的合作商品,普遍被認為是潮流玩具。然而現在因為其身分從塗鴉創作者變成當代藝術家,當初的作品也就成了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