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飄盪著海上捎來的鹹味,遠方浪花正拍打著鵝卵石堆疊的堤岸,而那堤岸,正是佇立在此兩百多年的石滬。過往,它是用來捕魚的重要設施,隨著時間推移,石滬捕魚技法雖然已不符合經濟效益,卻充份體現先人善用自然生態的智慧,讓這座「海上長城」至今依舊被大家讚嘆著。
為了守護「海上長城」,新屋愛鄉協會努力推廣並傳承石滬文化,協會理事長李仁富投注心力、集結地方志工,共同發展多樣化的社區活動與創意產品,希望能讓更多人理解石滬的價值,同時傳達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四年前,中華電信基金會和新屋愛鄉協會展開合作,觀察到地方產業推動的過程需要跨領域資源共同挹助,且目前正值協會嘗試商轉的關鍵點,因此以基金會做為橋接平台,由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的師生團隊為協會量身打造符合永續概念的商品,一同為地方共生的創意運用而努力。
從新屋長期推動的石滬文化出發,龍華科大團隊和社區共同腦力激盪出具備在地元素的LOGO。
今年因疫情之故,中間一度無法進行田調作業,幸而疫情趨緩終能實際一窺社區樣貌,龍華科大的團隊參與了石滬現地小旅行,在烈日下親身體驗百年智慧的傳承,首趟行程就被曬得滿手通紅,「但當我們實際踩著一公里長的鵝卵石,原本難以想像的生態頓時在眼前展開,因此後來想要將協會的品牌意象以鵝卵石形狀和海洋生物結合。」
在合作的過程中,協會和團隊不斷拋出各種想像,以雙向交流的方式,為創意激發無限可能,參與計劃者因此獲取不同的經驗值和專業知識。問到LOGO的設計概念,李仁富回想「那時我們只覺得除了視覺畫面,應該要把修築石滬過程中,鵝卵石不斷碰撞、敲打的聲音也帶進形象設計,把這樣的想法回饋給團隊後,他們就接招了。」延續社區的想法,團隊思索如何將聽覺視覺化,恰巧在爬梳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石滬在日本時代的發展到達高峰,所以選擇日文字「ゴロ(goro)」的擬音感,並在後續的收斂中,將「ゴロ」上下排列,形成中文「石」字,產出符合社區期待且代表石滬文化的意象。
相較於品牌LOGO的順利產出,另一個設計項目:將海廢料轉化成商品,卻不斷迎來各種挑戰。為了解海廢料的處理過程、社區運用現況及遊客造訪時的實際操作,團隊一有機會就往新屋跑,但即便如此,打樣過程還是遇到許多困難,包括如何讓產品穩定度提升、商品細緻度的修正等,經歷這段期間的磨練,二位同學異口同聲地說「這都是很珍貴的經驗」。
新屋愛鄉協會李仁富理事長與志工長期推動石滬文化,期待讓更多人看見在地的文化之美。
這次計畫讓協會的年輕人有機會展開同儕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設計切點參與社區則是讓李仁富理事長更加確定,有趣的設計是活化社區的重要要素。「做了20多年的社區營造,必須要讓品牌年輕化,這次合作為協會帶來很多新的刺激,也讓我們明白若是想要被看見,創意是很重要的切入點。」
設計力是連結社區與外界的最佳橋樑,以現代化創意詮釋百年石滬,扭轉大眾對舊產業的刻板印象,也為古老智慧重新琢磨出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