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起本土疫情大爆發,店家空轉逾3個月,不少店家撐不起高額房租,台灣各大商圈爆發「倒店潮」。
如今,本土疫情漸趨穩定,自上月底起指揮中心逐漸放鬆管制,近期也透口風,除戶外空曠地解封外,「身心健康方向將逐漸解封」,台灣內需產業真的可迎來一股活水重生嗎?
商圈店面空置率高 西門町每5家就有1家空置
以往為年輕人、觀光客聚集地的西門商圈,隨著時間越晚,附近的酒館與小店總是擠滿小酌放鬆的人潮,尤其6號出口附近,更是小酌聚會的最佳地點。如今,走入商圈,昔日最指標的店家「肯德基台北峨嵋店」及「星聚點西門館」已經相繼撤出,沿街每五間店就有一家空置店面。
據戴德梁行日前(5日)公布,疫情雖然從8月趨緩,不過商圈的人流停滯、各商圈的租金持續下探,尤其以西門商圈影響最大,店面空置率高達22.1%,即每5家就有1家空置;忠孝商圈也攀升到15.1%,僅有中山南京商圈的空置率低於10%。
數據顯示,本土疫情雖然趨緩,內需消費市場的業者仍對市場採取保守、觀望態度。
商圈生意慘淡 百萬黃金店面租金急縮6成
西門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洪明通直言,西門町大坪數黃金店面逾百萬,現在開價慘跌3分之2;以往每坪2萬至2萬5000元的店面,現在腰斬只剩1萬多;有意現在進場的商家,長租、價錢也砍得很低,讓不少房東卻步,「現在租屋市場亂成一團」。
洪明通分析,西門商圈觀光客多,許多業者租下醒目的大型店面考量「廣告效益」,成未來進軍東南亞的敲門磚,現在人潮少,商圈的大型業者還有能力苦撐;不過,自行創業、資金較少的小店,不少年輕老闆就因幾個月生意差、現金流中斷撤出商圈。
「觀光客提袋率、消費力較高;當地年輕人走逛多、消費多冷飲、小吃,店家業績其實很難做。」洪明通觀察,台灣自上月起雖逐漸解禁,由於內需消費力道不振,短期難減緩倒店風潮。
圖說:以往的西門町,一到夜晚就會擠滿人潮;如今,店家生意直直落,每5家店就有1家倒閉、店面空置。(圖片來源/今周刊資料照)
在傍晚實際走訪公館商圈,這個昔日有學生族群與觀光族群加持的街區,每逢晚餐時間、假日,商家找零的手總停不下來,熱門商家前總大排長龍。如今,最矚目的廣告是黃金店面的招租訊息。
臺大公館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周麗華無奈說,學生多遠端學習沒到校、旅宿業不振,攤販只好趁生意差休息,呈現「半退休」狀態;至於需要支付房租的店面,大家早就撐不下去,除了資本雄厚的連鎖品牌店,不少人早就撤出商圈。
周麗華嘆,空店面多、房東也降租求售,以往台大校園的黃金店面以往每月租金至少50、60萬起跳,現在只剩20多萬,其他路段店租平均少一半,還要貼招租廣告2個多月才有機會租出去。
商圈轉向「區域化」 新開店面多攸關吃食、民生
周麗華分析,公館商圈在疫情前已產生質變,台北早期可逛街地方少,公館是消費者購買衣飾、小物的熱門地點;近年則逐步走向「在地化」與「區域化」,為學生、附近居民午、晚餐,散步走逛的中心,「學生多、人湊一湊就來吃吃飯」。
「最近,因為疫情、學生社交方式改變,不少生意轉往外送平台,商圈的生意其實有下滑;結果也讓新開店家多為美食餐飲業。」周麗華分享。
事實上,商圈因人流消長、客群變化產生質變的現象早為常態。GO SURVEY去年底就曾鎖定台北地區六大商圈,透過問卷調查指出商圈因硬體設施、用餐環境等,人流與客群移動,商圈間會彼此消長、進而產生質變。問卷結果顯示,20202年與2018年相比,站前與西門商圈不論在消費金額或造訪人潮,皆呈現下滑趨勢,主因就是商圈人潮稀疏、影響消費者造訪意願,導致來客數驟變。
轉機:尋找商圈主題與定位 賦予新生命進行差別化行銷
為緩解內需市場不振所致的倒店潮,中央政府目前積極推出店家紓困方案,並試圖以振興五倍券,以促進消費、活絡內需市場。相關措施短期內振興效果待檢視,中長期仍需要產業策略協助商圈轉型。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陳家瑜指出,商圈會隨著城市的發展、人潮的流動與生活方式改變,商圈也會逐漸的轉移,如:東區商圈近年逐漸沒落,人潮逐漸集中在信義區周遭,因此商圈還是要走向「主題定位模式」,賦予街區主題與生命進行行銷、包裝,才能與其他市場做出區隔。
陳家瑜舉例,大稻埕商圈文化厚實度高,街區的地位與形象、販賣商品特色鮮明,改造後成為老台北與文青的交匯處,即使交通較其他商圈不便,對於旅客仍有高度的吸引力;反之,若商圈形象模糊、硬體設備比較老舊、交通不便,就容易逐漸沒落。
陳家瑜建議,商圈可趁勢思考盤點資源、思考未來的發展;地方與中央政府也可趁勢協助改善商圈整體形象、意象。
對此,台北市政府於9月至11月推出「商圈小旅行」活動,透過商圈主題式體驗旅行、遊程導覽及體驗課程等活動帶領民眾走訪商圈,藉由結合當地文史工作者深度走覽讓民眾感受在地溫度;即日起更舉辦「商圈嘉年華-台北生活祭」,集結臺北市24處商圈產業60攤特色店家,以各式優惠活動吸睛。
年底,部分商圈將結合台北燈節,將群眾的目光帶回台北巷弄,以人流重新活絡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