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長的鄉下,養鵝的只有一家。那群鵝讓我最深的印象是:幾乎長得一樣,脖子也一樣長,只要一行動,就全體往同一個方向走。小時候我非常調皮,總是不時想試試看能否衝散隊伍,我試過衝進隊伍中,也從對向衝進去過,但鵝群往往先分流後又合體,總也衝不散,之後就換成大人衝來教訓我了。
長大後,總覺得嘗到鵝肉料理的機會愈來愈少,除了鹽水鵝外,很少有其他選項,燒臘店裡也不像香港的街頭上,處處可見鵝料理。某次在台北一家老字號的粵菜餐廳吃到讓我極為驚豔的燒鵝。那燒鵝皮脆、上色均勻,片刀下去便汨汨流出肉汁,肉質細中帶甜,散發陣陣香氣,且不顯油膩,不僅吃法多樣,每道也都好吃。
我好奇之下問了餐廳老闆,這鵝來自哪裡?老闆熱情回答:「好吃對吧!這是新品種的鵝,來自嘉義大林,我帶師傅下去看看。」
從愛吃到愛鵝 神還原兒歌場景
一直以來,台灣雲林嘉義一帶都以養鵝為主。將近半世紀前,年輕的鵝場主人陳嘉文,從小規模的副業開始養鵝,逐漸成為業界知名種鵝場。
他注意到台灣的鵝肉沒有特色,想養出皮下脂肪○.五公分、肉質細嫩、尾韻帶著香甜且多肉汁的好鵝,於是他自行育種配種,跟法國購買了最有名的萊茵鵝,再與國內的白羅曼鵝交配後的下一代,再混入北斗白鵝,花了十年時間調整飼料與居住環境,經過多代交配並積極育種後,終於養出了脖子粗短、肉質均勻、胸部渾圓的嘉文白鵝,且經過基因定序,申請了品種專利權。
「為什麼要脖子粗短、胸部渾圓?」我問。「因為我愛吃烤鵝,白羅曼脖子太長又太大,放進吊爐裡受熱不勻且容易烤焦。脖子短、胸肉厚、皮下脂肪適中才會烤出好鵝。說起來完全是因為自己愛吃。」陳嘉文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