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種經驗,一天裡無論哪時段起床,一週裡無論哪一天起床,都會收到來自於某些人、特定群組傳來的早安問候。內容儘管差異但千篇一律,而形式稍有變化但如出一轍,僅有圖、或有文字,或是一段勸世語,甚至是藉機評論時政、新聞;總之,了無新意,更無誠意!
發送訊息的人與回傳訊息的人都是,毫無誠意;拿貼圖說早安,用應付給問候。但真怪不得回傳訊息的人,要嘛隨意回覆,要嘛索性不回,更有個性的人不讀不回。回應時如果是帶有煩躁、強迫、甚至是道德綁架之感,我想說的是:不去問候自己的爸媽、家人、伴侶與小孩,整天早中晚殷勤問候別人,吃飽撐著啊!
傳統社會、鄉下人家見面時,講了幾個髒字、幾句髒話當作語助詞,再補上台語的呷飽沒、早安、晚安、來睏、卡早睏......對比當代社會少數人用應付來問候、用貼圖來早安,儘管前者語句稍感不雅,但絕對比後者真誠、有感情些。
你們怎麼看?
週六上午的課堂裡,我正在講授經濟學與賽局理論之關係,對象是一群中階主管與資深主管的EMBA學生。簡單問候學生之後,拿起黑紅藍3色麥克筆,在黑(白)板畫了經濟模型、寫些公式。幾個連續聲響傳了開來,不只我,課堂裡學生都被這聲響吸引抬起頭、張望。
我見一位兩鬢髮絲已白的學生,急忙地觸動手機,他臉上稍有驚慌;碩士在職專班的教室裡多是這類型學生,而且包括我,我們都不再年輕。同時,這學生左手端著手機、拿得遠遠地看,右手隨意點了手機螢幕一兩下,就放下手機。對,包括我,我們拿手機都得遠遠地看,瞇著眼、使勁地看。
寫完雙鞍點(saddle point)作為賽局值之後,我轉頭面向學生、也站在講台側邊,讓大家將黑板文字抄寫完成;也有學生待我寫完,欲以手機拍照,我見狀,特別走下講台、遠離黑板。由於學生專心地抄寫筆記,教室裡安靜的很。
日文哥,就是剛剛手機響起的那位學生,儘管手機已經轉為震動,在安靜的教室裡仍可清楚聽到手機震動、撞擊桌面的聲響。同樣的表情、同樣的動作,說不定也是同樣的內容;不假思索地動手,也無須大費周章地動腦。
我見大部分學生都抄寫筆記完成,開口問了日文哥,以非常善意且友善地口氣「日文,若急事,先處理。工作優先。」對此,我多次讓EMBA學生理解,回流讀書、在職進修,仍以家庭為重、工作為先;幾次之後,學生們頗能相信「我說的是真話」。
這一問,日文哥搖搖頭。當下,我不能辨識他的搖頭到底是客氣回絕、表示不好意思,還是一個直覺反應、一種慣性動作。特別是,日文哥搖頭之後,嘆氣、嘴角向下、以及發出好一大聲嗤之以鼻的「嗤」音,還有雙手一攤。接著才趕緊說「沒事、沒事」「不好意思」等詞。
還不及反應,日文哥接著說:「老闆每天在群組發訊息,沒有中斷,連週六、假日都是;有時候,也只是轉貼訊息。」這一話題,似乎引發全體學生的注意,我能感受得到甚至比當天課程內容更吸引他們......而且,幾位學生已經陸續發表看法,看法稍有兩歧、但頗有共識;沒說話的學生除了等待我的回應,仍然產生共鳴、頻頻點頭。
不!應該說是搖頭!他們臉上的表情,我在職場上也見過好幾回;那是一種「無可奈何」之感,如果為這個表情註解文字,肯定不會是好聽的話,說不定還有很多髒字。
我問學生,怎辦?你們怎麼看?
想法若干,大抵可以收斂為兩個方向:回覆與不回;這個答案當然是廢話,但在回與不回之間,眉角可多了。或許是受到我先發言的影響,全班氣氛與氣憤都朝同一個方向;學生們確認了我的態度之後,彼此更能大鳴大放、大吐苦水、不吐不快。
我說:「不去問候自己的爸媽、家人、伴侶與小孩,整天早中晚殷勤問候別人,吃飽撐著啊!」接著又說:「如果週六、假日還要交待工作,那要週一到週五幹什麼!」當然,考量緊急事情、特殊工作性質、情有可原之外,其他的都是多餘;更何況,拿貼圖來早安、用應付給問候,還真是多餘到爆炸。
「無聊透頂」這4字是我的結語,而這一說,學生們更嗨了。我見大家情緒高張,趕緊導回中立態度,因為我看見班上一兩位具備老闆身分的學生,面有難色;以及有幾位學生恰似被我說中上述情形、感到不好意思。其中,一位頗有份量的女學生舉手、請求發言。
她說:「不回,不就好了。我不會在假日回覆訊息、也不會指派工作。」不知道是哪句話觸動班上學生神經,瞬間好幾句話劈哩啪啦、大家爭相發言,有贊成、也有反對,還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贊成也不反對,於是只好配合」。總之,想法自此兩岐。
我出聲制止、請大家先讓女同學說完。21世紀早已從資訊科技轉入數位時代,幾位科技老闆都要乘坐火箭、跨入太空時代了,我們最缺的還是聆聽,把一句話好好聽完、聽進去、也聽懂。這位有份量的女學生轉頭對日文哥說:「日文哥哥,早就想挖角你到我公司了。保證沒人敢在假日叫你工作,我 保 證。」
「我保證」這3字,語氣柔柔的、音拉得特長;語畢,全部學生鼓譟著。包括我,都覺得這位女學生果真超有份量,相由心生、言行一致。她接著說:「每天手機訊息嗶嗶叫,正事都不用幹了。事情真的急,走到我辦公室講,說早安、給問候,見到面就能講。」
全部學生(包括我)用掌聲向這位女學生致敬,無論當天下課後、離開教室、回到現實生活,大家會怎麼做?或許沒變、或許改變,至少大家勇於表態、覺得厭惡。而To 嗶 or not to 嗶,回覆或不回,這依舊是個大問題。
真想跟人說早安、真想對人給問候,拿起電話、撥通說話,不用太多次、更不用天天,就能感受到彼此的真心實意。所以,我決定了,自此不再透過通訊軟體說早安、給問候,也無須這麼對待我。
後記:日文哥在學期結束後轉職,就是那位頗有份量女學生的公司,據說職務與薪資都比原先的更好。唉,不曉得他們還有沒有缺......
作者簡介_ 吳錦錩Peter Wu
台大國際企業學博士。現職身份多元、角色互換,除了專業,也講人生,享受自由。臉書:吳錦錩Pet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