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能保證自己身邊沒有新冠病毒,「宅」成為對自身健康的一種保障。
但宅居久了,卻也容易讓人焦慮、煩躁,適應新常態,才能重拾安頓身心的力量。
「這段期間媒體充斥著大量疫情相關新聞,加上生活型態被迫改變,此刻,焦慮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適當的焦慮並不是壞事,焦慮能幫助人們趨吉避凶,面對問題與避開危險。
例如人們會因此更注重防疫,不僅可以保護自己,減少與他人互動,亦能中斷病毒的傳播。
想抗疫先顧好心理健康
張家銘說,三級警戒難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這些改變勢必成為一種新常態,此時,不妨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霍布福爾(Steven Hobfoll)所提出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釋放身心,避免過度焦慮。
安(safety):安全。
讓身心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做好防疫生活,包含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少群聚等,減少染上病毒的機會。
靜(calming):平靜。
接受適當的訊息,不要紊亂、過度擔心。「愈是擔心,內心會有愈多的不滿、不平,盡可能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的活動,如瑜伽、靜坐等等能調整呼吸的運動。」張家銘提醒。
能(efficacy):效能。
張家銘表示,居家辦公、居家學習,也可以有不錯的成績,家庭場域應做好簡單的分區規畫——辦公區、學習區、遊戲區,排出時辰表,每天按表操課,生活愈規律,就會愈有效能,讓自己拾回一些掌控感,也就不會驚慌。
此外,工作時、學習時的衣著,也可以與休息時的穿著有所區別。
雖然,過去習以為常的戶外活動,也得被迫得暫停,但別忘了「家」也可以是你的運動場,透過網路平台活絡身心,如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推出臉書直播身體課、線上馬拉松(不限定地點,在規定日期內完成)、線上健身課程、Switch健身環等。
繫(connectedness):聯繫,尋求社會支持。
針對此項,張家銘則點出,相較於過去,現在有更多的社群軟體如Line、臉書、Instagram,透過視訊多和他人互動,讓自己不孤單。雖然宅在家,我們還是可以找一群朋友相約在線上一起吃飯、唱歌、打麻將甚至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