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樓層的噪音糾紛,向來是國內社區鄰里最難排解的問題。從今年起,新上路的樓板隔音法規,要求新建案樓板必須施作隔音緩衝材,為居住者捍衛不受噪音干擾的基本權利。
居住大樓或公寓,樓下鄰居經常為了樓上小朋友跑跳、桌椅拉動所產生的樓板噪音,造成彼此吵架、對簿公堂等鄰里失和的憾事。
「國內許多建築的樓板RC厚度薄、隔音效果差,有些人一生只買得起一間房子,在沒有太多寧靜宅可以選擇之下,若是長期被樓板噪音干擾,也會爆發憂鬱症。」社團法人台灣永續綠營建聯盟祕書長楊明俊指出,隨著材料科技的發展,國內外已有先進的隔音緩衝材料,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實施樓板隔音法規,然而台灣法定的建築技術規則因為多年未修改,在樓板隔音法規上,落後國際30年。
居住的「音」環境品質,代表著國民生活水準,但台灣表現不佳,政府也想透過修法解決此項難題。楊明俊表示,內政部自2003年起推動建築音環境基準、樓板隔音法規,台灣永續綠營建聯盟等民間機構協助政府推廣活動,為建築師公會、不動產開發公會、陶瓷公會等,舉辦近40場講習會。經歷近18年的研擬、公告、緩衝及展延,於2021年正式實施,規定新掛號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在連棟住宅、集合住宅新建或增建的建物,皆須採用樓板隔音設計,達到降低17分貝以上的隔音效果。
降噪成為新屋基本配備
過往,樓板隔音的設計多出現在豪宅裡,從今往後,這項設計成為所有新建物的標準配備。
「現在國內樓板隔音法規所訂下的降噪標準,屬於國際均標,尚未到達頂尖,未來仍有成長空間。」楊明俊說,之前有人質疑樓板增加隔音緩衝材,會導致建築成本大增,後來經過台灣永續綠營建聯盟實地調查、研討技術工法後,發現這類緩衝材的價格,豐儉由人,新建集合住宅每坪施作造價最少約1,000~2,000元,即能展現法律規定的降噪效果,至於能完全百分百隔絕樓板噪音的材料,如音響室等每坪造價會高些。
「造屋是做功德,而且要將心比心,為消費者考量、為民眾造福。樓板隔音法規的實施,就是全民福祉,讓民眾在購屋時,選擇有基本隔音要求的好宅,享受寧靜居家的生活。」楊明俊強調。
在樓板噪音獲得法規把關後,台灣永續綠營建聯盟針對房屋漏水的陳年問題,以及香港在新冠疫情期間,衛浴設備漏水造成社區感染的案例,將推動歐美行之有年的建物「同層牆前排水」工法,有望一日能列入國內的建築技術規則。
建築是人們長時間停留的安居處所,裡面的環境與人體的身心靈健康,鏈結極深。楊明俊指出,現在國際從環境永續、節能減碳的綠建築,更進一步延伸出能提升居住者健康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可以預見的是,這股健康建築的趨勢是疫後的台灣建築業界必須投入落實、急起直追的新目標。
看更多>>《敬!經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