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鐵左營站出發,走過沿海的屏鵝公路,沿著山麓下的四重溪前行,經過兩小時車程才能抵達屏東牡丹鄉的石門部落。一跳下車,便見到戴曉君從自家經營的民宿走出來,頭上裹著黑色頭巾,脖子上戴著山羌牙齒製作成的項鍊,雙腳趿著沾滿塵土的拖鞋。
從高鐵左營站出發,走過沿海的屏鵝公路,沿著山麓下的四重溪前行,經過兩小時車程才能抵達屏東牡丹鄉的石門部落。一跳下車,便見到戴曉君從自家經營的民宿走出來,頭上裹著黑色頭巾,脖子上戴著山羌牙齒製作成的項鍊,雙腳趿著沾滿塵土的拖鞋。
見到這身打扮,很難想像眼前這個人是一名排灣族歌手,同時入圍了二○二○年第三十一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我上次到台北,已經是金曲獎頒獎典禮那天。」那是去年十月,戴曉君撥著手指數日子。她是部落裡少數的年輕人,老人家中的電視壞掉、手機要下載LINE,日常生活瑣事都要找她。已成為歌手的她,沒有選擇待在資源最多的台北,而是蹲居在人口外流的部落,原因是陪伴,這也是她從事音樂創作的初衷。
先用音樂啟蒙孩子 又唱民謠陪伴長輩
戴曉君大學畢業後,部落裡的石門國小遲遲聘不到特教老師,熟識的學校老師便逕自幫她繳費報名,因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不足,非教育本科的她就這樣當了五年特教班導師。班上六名學生,或情緒障礙、或發展遲緩,她卻稱他們為「天使」。
「我們班的音樂課很嗨,學務處經常打電話來抗議:『曉君老師,你們班可不可以小聲一點!』後來我都帶學生到操場上音樂課。」她所帶領的特教班,每學期都寫出一首班歌,在創作過程中講笑話、分享心事,戴曉君沒學過特殊教育,卻透過音樂讓這群天使閃閃發光。
有一天,一位巡迴屏東的講故事媽媽見到戴曉君總是帶著小朋友唱歌、玩樂器,便建議她到屏南社區大學開課。當時,屏南社大正致力於復興恆春古謠,戴曉君教他們唱歌、打鼓,也向他們學習月琴,這也成為她日後的創作養分,成功結合原住民傳統歌曲與閩南民謠的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