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依過往習俗人人都會來一碗象徵團圓幸福的湯圓,你可能會疑惑,冬至吃湯圓、元宵節也吃湯圓,同一種東西不僅吃2次還有不同的名字?到底要怎麼煮才不會「肚破腸流」,又為什麼小孩子最好別吃紅色小湯圓呢?
元宵節吃湯圓 習俗怎麼來?
元宵節其實原本叫做「上元節」,根據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資料,傳說吃湯圓的歷史最早可回朔自宋代,由於元宵節正處年頭時期,形狀圓潤的「元宵」有團圓、圓滿的意思,古代人習慣在這個節日品嚐象徵團圓幸福的湯圓應景。
不過,一開始南北對於「元宵」有著不同的名稱,北方人習慣叫「元宵」,江南地區則名之「湯圓」;但「元宵」這個名稱,一度因為袁世凱篡奪革命想登基稱帝,因「元」與「袁」、「宵」與「消」同音覺得不吉利,下令將「元宵圓」改稱「湯圓」。
「搖」元宵、「搓」湯圓 它們真的不一樣
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都是由浸泡過的糯米磨粉後,再乾燥而成的「生粉」做的。
元宵的製作是將餡料切成小塊,並放在有糯米粉的竹篩中滾製而成,且因為是靠滾動成形,形狀多半較不規則、吃起來也較鬆軟。
而包餡湯圓就不一樣了,它需要先將糯米粉加水後用手搓揉成糰,然後再將餡料包入,因此形狀相較元宵平整、口感細膩。
湯圓老是會煮破!內行人教你「SOP」 讓湯圓不「肚破腸流」
美食料理聞名的網站《小楊聊美食》日前曾教導大家,如何煮出完美湯圓的SOP。
- STEP1:將鍋裡的水煮3-5分鐘快沸騰時,將湯圓下鍋並等待水滾後用湯勺沿著鍋邊推水,避免湯圓沾黏破皮。
- STEP2:適時的在鍋裡加入少量冷水,蓋上鍋蓋用中火繼續熬煮,如果水再沸騰則必須再次添加冷水(因為如果水一直在沸騰狀態,湯圓可能因此碰撞在一起而破皮露餡),等到湯圓「長大」且浮出水面上,就代表煮好了。
- STEP3:要將湯圓盛到碗內也有小技巧要注意,需要使用湯勺將湯圓一顆顆盛出,避免一次太多顆,好不容易煮好卻在最後一刻破皮失敗。
小孩別吃紅色湯圓! 譚敦慈教這招避毒素
現在市面可以看到的紅白小湯圓,其實在早期的台灣是冬至才會吃的傳統湯圓,不會包餡也會染色成紅白2色,長輩們為了喜氣會用「金」、「銀」湯圓來作為別稱。
但現在元宵節也能吃到這種紅白小湯圓,已故毒物科權威林杰樑醫師的遺孀譚敦慈就曾提醒,台灣的湯圓過去曾被驗出添加苯甲酸鹽、去水醋酸鈉等防腐劑,小紅湯圓也添加了人工色素,建議小孩子盡量不要吃染色的湯圓。
如果民眾要吃的話,譚敦慈建議「湯圓和湯分開並分鍋煮」,才能有效減少或去除這些防腐成分也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