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料不浪費 手工表現紋理
細看小小人公仔,發現它那身上的色彩並非塗裝,而是不同木料的拼合。再看,他從小兒子身上得到點子創作的〈小拳手〉,以及近期新發表的實用砧板〈臉〉,閻瑞麟混用細小木料的手法更是純熟。他在大木塊上用手鋸切出溝槽,把量身製作的小構件嵌入、膠合,最後細磨至毫無接痕,那僅僅只是表現木頭的原色原質,卻使木頭老成了精,天生自帶表情,有嗔痴喜怒。
你或許以為木頭要精緻處理,必定要用許多厲害的機器吧?閻瑞麟聽了反而奇怪,「明明是手優越於機器,為何要反過頭去求機器?」
他所用都是不插電的手工具,每個物件都是手造,用刀一點一點削出來,而他把木料處理到細嫩幼滑如寶寶的屁股,靠的就是用生漆與砂紙反覆上漆、打磨、再上漆、再打磨……。直到展露出木材的最好質地。「價值觀取捨不同,也影響了一個人做木工的方式。」
閻瑞麟常說,大匠手中無棄材。他認為稱職的好木工必須要擁有處理小塊材料的能力,而任何素材不論尺寸都能信手拈來,就必須要對木頭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牆面貼滿創作草圖與靈感,從條理分明的工作習慣,可見閻瑞麟曾為廣告人的背景。
四處尋良材 展現多元台灣
多年來,閻瑞麟跑透東西南北,從已歇業的木材廠、雕刻店、佛具行積滿塵灰的倉庫裡挖出奧氏黃檀、花梨木、台灣櫸木、肖楠、扁柏、樟木、雀梅、黃連木等等,並尋獲早期進口但現已禁止輸入的稀有蘇拉威西條紋烏木,那滿屋子的木材就是閻瑞麟從玩木、識木、到懂得用木的修煉證明。
不經這一番走過,誰也沒想到台灣這蕞爾小島竟也有如此多樣的樹種。許久前曾有外國媒體問他認為自己的特色是什麼,閻瑞麟以木材融合之技展現台灣小而多元的特質,使他在回信上寫:「我的作品是符合台灣的做事與生存之道。」

大匠手中無棄材,再小的木料在閻瑞麟眼中,都是有用之物。

閻瑞麟喜歡「純手動」,已不用電動機械,最喜歡是這組日本雕刻刀。

反覆上漆打磨的小鳥花瓶,用木頭溫潤的天然色彩表現動物的親人可愛。
主婦白日夢不平凡 機構木作家 唐一秀
不世出的木作家唐一秀,十六年來都窩在宜蘭,利用家庭主婦的閒暇時間研究木工,她投入的項目卻是全世界皆罕見的「機構木」。
所謂機構木,乃源自十九世紀流行於歐洲貴族間的自動人偶,彼時是有鐘錶高級工匠製作,利用精密複雜的齒輪構造帶動人偶各部位,使之做出模仿人類的表情與動作。
可是不同於上上世紀對於機械的瘋狂追求,唐一秀所講究的是純手工趣味性,她不使用金屬銅件與馬達動力,從頭到尾只使用木頭來完成,卻創造出更具個人特色的機械劇場。

唐一秀自稱江湖一把刀(美工刀),所有人偶都是用美工刀完成。

作品〈小偷〉要用十元硬幣啟動,可見小偷現身竊取財物、露出賊笑逃逸的整場表演,機關設計的重點在於精密的重量計算。
社區營隊 玩出精巧機關
唐一秀出身桃園客家村,桃園永平工商美工科畢業就在絹印廠畫布花。二十六歲婚後,她跟著公務員的先生移居宜蘭,之後就一直是個家庭主婦。直到十五年前,她參加宜蘭縣無尾港社區營造,為了替社區開發風力玩具,便在窄小家中擠出一張桌子大小的「木工坊」,開始了她那被先生戲稱為「廁所外的藝術家」的創作路。
漸漸地,唐一秀將研究領域延伸到機構木,她將原文書《Automata and Mechanical Toys》當成聖經,可書上只介紹作家與作品,並沒有更多的詳細說明,她只好盯著扁平圖片去想像內部的立體構造,然後再動手去驗證自己的推理,一直試到成功為止。
在家敲敲打打好幾年,唐一秀早期完成的作品如雞吃蟲、士兵騎馬、搗麻糬等,多是一轉一動的單調動作。唐一秀很快地就膩了。她進階用多組齒輪完成有節奏性的連續動作,挑戰把動作編排成為一場表演。
首先,她改編機械藝術家保羅.斯普納(Paul Spooner)著名的〈Poisoned Milk〉為〈貓吃魚〉,使貓演出不停伸舌舔魚的動作,接著卻發現是誤食了毒魚,下一秒就瞪大眼倒地不起。
又或者,她在作品〈洗澡〉,先秀出阿伯泡澡刷背的享受神情,可洗著洗著泡澡桶的木板卻落下,春光外洩的阿伯氣得扭頭張嘴,那神情好像在大罵「猴死囝仔!」場景令人想起從前眷村生活,總會有愛惡作劇的小孩。

〈洗澡〉用一連串動作完成幽默詼諧的劇情。

繼〈飛天阿嬤〉創作的〈飛天阿公〉是老人版的蒸氣男孩,訴說不放棄飛翔的夢想。

電風扇吹動大風車轉起木齒輪,人偶彷彿獲得生命力,自己踩踏動了起來。
木偶飛天 衝出十萬點閱率
在不使用馬達動力的前提下,唐一秀仍想挑戰不需要用手操作的「自動人偶」,於是她把風車原理結合齒輪構造設計出「風動」的機構木〈飛天阿公〉。唐一秀舉著電風扇往擺在地上的木偶吹,人偶背上的大風車吱吱軋軋轉起,連帶運動著一個又一個齒輪,沒有生命的木偶竟然動作了起來。
看著木偶旁若無人地踩著飛天腳踏車,登愣登愣振起兩翼翅膀,好像停格動畫在眼前立體播放的魔幻氛圍,觀者好似跟著在旁做了場清醒的夢——這件作品的影片在三年前上傳到網路,短短一周引來十萬人次觀看,更有不少大感好奇的外國人在底下留言,因為這種創作在歐美也不多見了。
結合管風琴 飄揚魔幻音符
挑戰動力好幾年,唐一秀也從十七世紀的水銀玩具找到靈感。她用彈珠取代滾動的水銀,藏在人偶身體內部的彈珠一旦滾動,人偶的重心位移會牽動釣魚繩控制的關節,使人偶可以完成精細的翻筋斗動作。
更加驚人的是,她還將自動人偶結合自動樂器。贏得二○一六年台灣工藝競賽創新設計組佳作的〈街頭藝人〉,看似一只普通平凡的邊櫃,但展開來卻是木偶魔術師與木製管風琴的結合,只要轉動把手就可帶動齒輪與鼓風設備,魔術師在現場演奏下變把戲,整場表演有聲有動、相當華麗。
打造精巧機構木,唐一秀不用設計圖,她通常習慣直接用手思考。不為商業銷售的創作,願意花時間慢慢淬鍊,是許多素人藝術家成為天才的原因。唐一秀說:「一個東西要做到五次,完整度才會出來,可是熟練後就要與它說掰掰。」就像齒輪轉動的一咬一放,執著也好、灑脫也好,都是為了向前進。

早年創作〈士兵騎馬〉的動作單一重複,對比今日表情、動作豐富活潑的作品,可見木作家不斷挑戰的成長。

唐一秀的創作聖經《Automataand Mechanical Toys》,她靠著圖片想像機構木的內部結構。

獲工藝競賽獎佳作的〈街頭藝人〉是一組結合魔術表演秀與自動樂器的大型作品。
減法人生 是誠實斷捨離 新銳木雕家 曾上杰
身為九○後世代的創作者,曾上杰畢業於高雄鼓山高中美術班,大學進入台藝大雕塑學系分組到木雕組,一路念到研究所畢業,踏上木雕作為主(偶而畫畫)的藝術之路。在木作家身分之外,曾上杰也在新北三峽格子共同工坊從事木雕教學,也在樂團「當代電影大師」擔任貝斯手,多元斜槓的身分,使他給人的感覺很Chill(無拘束),不像個拿雕刻刀的人。

〈月娘公轉〉為「天黑前下山」系列之一,靈感出於自己的經驗感受。

用鏈鋸削切作品雛形,工作室瞬間充滿樟木的香氣。
吸收動漫養分 雕出新銳風
觀看曾上杰的木雕,主題、技法都與傳統迥異,沒有刻花繁複的神佛奇獸,眼前是纖瘦蒼白的青春眾生相,連藝術家本人也承認好像是在投射自己的狀態。
曾上杰的作品不見神佛,而是以戴著耳機潮帽的少年、一身酷勁軍風的墨鏡男子、蹲在街邊的垮褲男孩等為主題。在「Swinger」系列,他用木雕描繪都市人的日常,速寫了他的台北印象。用刻痕替代速度線的手法,加上局部未上色的留白的細節,整件作品就像騎車呼嘯過街的匆匆一瞥。
「我滿多創作動機很單純,就是自己感受的東西。」二○一八年,台北藝廊小巴廊的個展「天黑前下山」,以曾上杰往返山上工作室的夜路狂想為靈感,將星子、月娘等陰翳之物擬人化、妖獸化,扭轉拉長的奇異動作,很像《新世紀福音戰士》初號機暴走引起的空間扭曲。
從小看動漫長大,加上環境因素,曾上杰的木雕很能引起新世代的共鳴。有別於所謂厲害的木雕,比的是誰刻得精細、栩栩如生,曾上杰用繪畫角度看待木雕,卻是「避免自己刻得太細。」
也對,要是絲髮都要計較的話,印象派沒了朦朧,還能叫印象派嗎?

〈紅〉透過雕刻痕跡,呈現時間性與速度感,表現一直處於流變的年輕。

木雕使用工具簡單不過,只要一個榻榻米大小的空間就能創作。
自控不入魔 每日限制進度
相較於金屬或石材,曾上杰認為木頭的質地軟,纖維與上色具延展性,可以再現繪畫的筆觸,尤其是把木頭上色又刻掉的曖昧感,更是呼應畫素描故意將某些地方「虛」掉的感覺。為了得宜掌握作品,曾上杰在工作桌寫下「每日刻一圈」,一圈結束就不回頭,強迫自己與作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我相信雕刻是減法,只會淘汰掉不屬於你的東西。」他舉例,一四年在台灣國際木雕競賽獲獎的〈不會著地〉,當時自己非常崇拜同為木雕家的日本藝術家阿部乳坊,不少動態技法都受其影響。「我以為的風格是借來的,終究是要還回去。」木雕是「捨得」的藝術,你得誠實斷捨離,才能完成自己。

工作桌上寫著「每日刻一圈」的創作守則。

曾上杰的人像木雕主題都是青春人物,也像是在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