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前衛藝術專案,或許無法通過藝術基金會之評審制度,但透過群眾募資平台,就有機會圓夢。這兩種管道是很好的互補方式。
本專欄前次提到,傳統的金融機構審核融資案較為嚴格,門檻較高,創業家或是有資金需求者,取得資金較為不易,因此,有許多人轉向募資平台籌資。
例如,美國的Kickstarter在二○一四年就成功資助超過二萬件專案,幾乎涵蓋全球所有國家的三三○萬人資助者,募集了近五億三千萬美元;而台灣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也有二三八件專案募資成功,近八萬名資助者,募集了一億一千五百餘萬元。
有別於傳統金融機構依賴其專業知識、經驗替大眾扮演守門員的中介角色,以篩選合適的貸款人,管控可以忍受的風險,群眾募資平台則是大眾直接面對資金需求者,根據其個人好惡決定是否資助該專案,也就是藉由群體智慧來決定該專案是否值得支持。
因此,究竟是專家的專業,還是群眾的智慧,比較能慧眼識英雄,讓好的創意得以執行,或有效地淘汰不成熟的專案?美國的兩位學者針對此一議題,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蒐集Kickstarter藝術類的申請案,將其中成功得到資助的案子和失敗的案子,請一群平常就專門替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或其他基金會審查申請案的專家評分,就每個申請案的藝術內涵、可行性、票房等因素評估,然後比較專家和群眾選擇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就兩者一致的部分,群眾募資的成果和專家的評分,有正向且統計上的顯著性;也就是說,一般而言,兩者在評估是否資助申請案時,其考慮的因素相當一致。
更有趣的是兩者不一致的部分,主要是群眾喜歡、但專家不愛的情況,其執行的結果變異很大,有些是一鳴驚人,有些則是不如預期,這些申請案原先專家可以把關以避免浪費社會資源的製作。
整體而言,把藝術資源的分配權下放給一般民眾,帶來的正面影響是藝術展演的更多元化,因為會放到募資平台的專案和申請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的案子,在創作和風格是極不相同。因此,群眾募資平台並無法取代專業的藝術基金會之評審制度,但卻是很好的互補方式。
尤其是有些申請案的規模不大,或是其形式太過前衛,可能不是一般基金會或政府會補助的類型,故藉由群眾募資平台的管道,社會大眾才得以接觸這些新藝術。
而自○九年Kickstarter成立以來,總共資助超過八萬件藝術相關的展演專案,投入超過十五億美元,事實上,目前募資平台對藝術的資助已經超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從這角度而言,群眾的智慧也不容忽視!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