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澤直樹》與《蘭陵王》,兩部戲劇分別在日本、中國製播,但卻讓許多台灣人的情緒為之起伏。問題來了:台灣難道拍不出一部屬於自己的《半澤直樹》?
在這位「華流戲劇教父」眼中,《半澤直樹》與《蘭陵王》給台灣的啟示,應該是思考「專屬台灣戲劇的利基究竟在哪裡?」可悲的是,整個台灣電視產業已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愈來愈少人在想這個問題了。
惡性循環的起點是「買片成習」。張榮華說,「電視台砸錢自製戲劇,收視率可能只有○.六%;買外來劇,收視率可能也差不多,但成本低、又可重播,自然會成為電視台選項。」
下一步危機,則是人才流失。「以前大陸是買台灣戲劇播,現在是直接買台灣人才過去。」《蘭陵王》的幕後製作、知名台灣戲劇製作人陳玉珊,曾公開表示,台灣人才外流是她出走的主因。「雖然這麼說,但她自己不也過去了嗎?人才流失問題若無法從根源處理,終將難解。」張榮華說。
問題怎麼解?對業者來說,是不要看輕「台灣底蘊」的爆發力。張榮華以三立製播的戲劇為例,今年金鐘獎入圍九項的《含笑食堂》,講三代女人面對人生挑戰的故事,同時也談論失智老人議題。「我們加入很多家庭元素,因為親情一向是台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
另外,《兩個爸爸》不只在台灣創造高收視率,在中國,視頻點擊更是突破十三億,幾乎是《蘭陵王》的兩倍。劇中講述一個小女孩沒有媽媽卻有兩個爸爸的故事,蘊含台灣一貫注重的親情,爆笑卻溫馨。這齣從台灣出發的戲劇能在中國獲得回響,就是「台灣利基也能制勝」的佐證。
至於政策面的解方,「我其實不擔心日、韓劇的威脅,因為這些潮流會退燒。我擔心的是陸劇。」張榮華說,資金短缺、市場過小,影視和技術人才又外流對岸,解方應是「促進兩岸戲劇合拍的模式。」
如果要喚回「台流」,台灣政府需要加把勁推動合拍模式,才能超日趕韓,重返昔日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