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獲大獎,R & H 特效公司卻宣告破產
作者:周欽華
前天,李安憑電影《少年 Pi 的漂流》二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長期關注這部電影的有物報告,也在臉書上整理了中外媒體對《少年 Pi》的討論。
《少年 Pi》能席捲全球,李安的執導功力居功厥偉。但還有一個原因比較少人討論:成功的降低特效製作成本。不過李安控制成本的努力卻引來爭議,特別是引起好萊塢的視覺特效產業(Visual Effects Industry,「VFX」)的批評。
藉全球外包壓低 VFX 特效成本
有看今年頒獎典禮的人,會注意到李安得獎時感謝了三個團隊:台灣、印度、加拿大。
等等,這麼複雜、這麼多特效的電影,居然沒有好萊塢團隊值得感謝嗎?
這三個國家,另外加上馬來西亞,正是視覺特效公司 Rhythm & Hues 的辦公室所在地。R & H 是《少年 Pi》的 VFX 團隊,而 VFX 是《少年 Pi》成本最高的部份,因此稱 R & H 為《少年Pi》的核心實不為過。
R & H 是好萊塢 VFX 龍頭之一,從1995年的《我不笨,我有話要說》(Babe,那隻小豬的電影)、2008年的《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到第一部《納尼亞》(裡面的動畫獅子吸引李安找上 R & H 製作 Richard Parker),都出自 R & H 手筆。
同時,R & H 也是致力將特效製作外包海外的 VFX 公司之一。這其實是好萊塢的趨勢;隨著特效科技普及,製作流程產業鏈化,VFX 的技術成本大幅降低,因此降低人力成本成為 VFX 公司的重要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南韓、印度等技術能力高,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自然而然成為這類特效公司的目的地。人力成本較高的國家,例如英國、加拿大,則祭出租稅補貼的手段來鼓勵視覺特效產業。
其中,「遠離好萊塢」最知名的或許是 Weta Digital,由《魔戒》三部曲導演 Peter Jackson 在紐西蘭成立。R & H 則進駐高雄駁二特區。台灣的兔將影業亦可看作是在這個潮流下,同時在台北與高雄進軍3D 動畫與電影特效產業。
隨著特效技術的擴散、降價,各國電影的特效水準這幾年都顯著提升。大陸的《轉生術》、台灣的《賽德克‧巴萊》、台灣/大陸的《痞子英雄首部曲》等特效佳作也應運而生。
美國特效工作外流,哀鴻遍野
可是好萊塢的 VFX 產業就慘了。由於全球競爭、產業出走,好萊塢的 VFX 人員待遇大不如前。不但毛利率低(不到5%)、削價競爭,更不時傳出工作人員過勞、無薪加班的新聞。
公司破產也隨之而來。R & H 去年申請破產重整,理由是全球競爭、客戶延遲付款、其它國家的不公平競爭,以及加州高昂的勞健保費用(台灣科技業人已經覺得心有戚戚焉了嗎?等一下會討論的)。R & H 最近正在跟破產法院申請延長時間,並向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與福斯影業(20 Century Fox)貸款 1千7百萬美元,讓它至少能完成這兩家公司的作品。
同樣狀況不佳的 VFX 公司還有 Digital Domain。少數較幸運的公司則被大公司併購,例如被迪士尼買下的 Lucas Film 與 Industrial Light & Magic。R & H 在破產前原本也有望被印度的 Prime Focus 集團併購,最終談不攏而只好宣告破產。
痛苦的 VFX 產業,對李安的發言特別反感
身處水深火熱的好萊塢 VFX 產業,昨天在奧斯卡獎終於忍無可忍,卻將怒氣指向李安。主要是因為三個事件,其中兩個與李安有關:
第一,奧斯卡典禮頒獎的同時,場外正有 VFX 產業的示威遊行,抗議好萊塢的待遇不公以及工作流失。
奧斯卡委員會雖然聚集了好萊塢的資方與當權人士,對這抗議卻不聞不問,甚至刻意淡化。相信讀者在觀賞奧斯卡頒獎典禮時,也完全沒有察覺這個遊行。這件事與李安無關。
第二件事跟李安間接相關。在李安登上奧斯卡領獎台前兩個鐘頭,有另一位得獎人在講台上被消音了,他就是 R & H 的代表 Bill Westenhofer。當時他正代表 R & H,領《少年 Pi 》的最佳視覺特效獎。
當 Westenhofer 正要談到 R & H 面對的財務問題時,大會不但播放起《大白鯊》的配樂趕人,甚至還把麥克風消音,不讓他繼續發言。這會引發 VFX 產業的怒火也情有可原,畢竟其他得獎者雖然也被趕,麥克風卻沒有消音,不免讓人認為是對抗議活動的打壓。
第三件事則是李安直接造成。李安不久前參加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 Golden Reel Awards 典禮後,接受媒體訪問。當媒體問他對 R & H 破產一事的感想時,他說:
『我希望特效更便宜而不是一個(對特效公司來說)艱困的產業。我這樣說當然容易,但(特效產業)很艱困。他們很難賺錢。研究與開發非常昂貴;對每家公司都是重擔。他們會有好時光跟壞時光,在壞時光中,有些可能無法存活。』
『我希望有一天會發生兩件事:特效變成一個簡單的生意,更便宜,讓更多人能運用它。第二,我希望特效更常作為一種藝術工具,而不只是動作的效果。』
“I would like it to be cheaper and not a tough business [for VFX vendors]. It’s easy for me to say, but it’s very tough. It’s very hard for them to make mone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so expensive; that is a big burden for every house. They all have good times and hard times, and in the tough times, some may not [survive]."
“I hope somehow, two things: It gets to be an easier business, cheaper, and more people can put their hands on it. Secondly, I would like to see it be used more of as an artistic form than just effects for action.”
李安的話火上加油,被 VFX 從業人員強力抨擊。抨擊者只看到李安的第一句話:『我希望特效更便宜』就受不了了。這句話大傷 VFX 人感情,彷彿他們工時還不夠長、薪水還不夠低、還不夠 cost down。有些抗議人士甚至倡言成立工會、用罷工的激烈手段抵制好萊塢片廠,讓人回想起2007年左右的好萊塢作家工會罷工。
VFX 從技術產業轉為品味產業
台灣科技業人員聽到 VFX 人士的抱怨,有沒有覺得十分熟悉?職缺外移、過勞、低薪,這不是台灣科技業的寫照嗎?
兩者背後的肇因其實類似。從需求面看,VFX 職缺大量從好萊塢流向技術能力提高、但人力成本低的國家。從供給面來看,過去幾年大量的相關科系畢業生,以及越來越容易入手的電腦技術,造成從業人員供過於求。
而且,加州流出的其實不只是 VFX 工作,還有動畫、美術設計(graphic designer)、遊戲設計等。這些職缺共同的特點是依賴電腦、可用網路協同作業、而且人力需求大(labor intensive)。
那麼,哪些工作得以留下呢?不外是貼近消費者市場,或是需要實體接觸的工作。前者包括編劇、服裝設計、演員等,畢竟美國的編劇是寫不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樣本土的劇本,台灣大概也寫不出《派特的幸福劇本》這樣美國中產階級的劇本。
而需要實體接觸的工作則包括場景設計、特技、燈光等等,這是另一個全球競爭的市場(李安希望帶來台中的也是類似的產業),本篇就不詳談了。
李安是對的
如果完整看完上述李安的訪談,而不只是『希望特效產業更便宜』這句話,會發現李安說得一點都沒錯。VFX 已經在普及化、廉價化了;而當 VFX 普及化、廉價化之後,雖然從業的工作人士無法享受早期從業人員優渥的待遇,卻會變成一個所有藝術家都能使用的工具。
隨著產業演變為全球競爭時,整併(consolidation)也勢不可免。有些公司,如迪士尼,走垂直整合路線,併購入 VFX 技術提高製片的效率。有些 VFX 專業公司則可能兼併擴大,發展出更好的商業模式,成為各個片廠的 VFX 技術服務者,例如印度的 Prime Focus 集團,靠著併購已成為印度最大的 VFX 集團。
在這洪流之中,台灣以及其它傳統的「技術輸入國」其實是受益者。英國、加拿大、印度、南韓等國家已經察覺到這個潮流,使用各種法規、財務手段推動相關產業。大陸的電影產業則是整體性的起飛,根本不需要人提醒發展 VFX 技術的重要性。台灣呢?還在縣市程度的「科技園區」思維嗎?
而欲投入、或是已投入 VFX、遊戲、動畫的年輕人,也該仔細檢視你的戰略位置。這擺明是一個全球競爭,而且低階技術人才供過於求的產業,光憑技術已經很難勝出了。要出頭,不是往市場面靠近,成為「懂技術的(華語)電影人」;就是往高階技術鑽研,成為「懂電影的技術人」。
當然,這不會容易,誰叫電影是一個造夢的產業。但話說回來,當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電影特效、3D 技術持續提昇,再加上驚人的華語電影市場持續吸引更多觀眾,哪一位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導演將獲益最豐呢?他的成就也得來不易啊。
圖片來源:Disney ABC Television Group
本官網專欄內容及言論觀點僅為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今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