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農場親子生態活動一波接一波,今年的小朋友與家長大都是平常沒有太多自然經驗的夥伴,而我也沒特別去先觀察這個部分,所以依照以往帶領自然體驗的模式,儘可能讓小朋友可以用溫柔的方式觸摸昆蟲或讓昆蟲在手上爬行。
暑期,農場親子生態活動一波接一波,今年的小朋友與家長大都是平常沒有太多自然經驗的夥伴,而我也沒特別去先觀察這個部分,所以依照以往帶領自然體驗的模式,儘可能讓小朋友可以用溫柔的方式觸摸昆蟲或讓昆蟲在手上爬行。儘管農場的大小蟲還是賣力演出,小朋友卻整場驚聲尖叫外加四處逃竄,而且不只是小朋友說昆蟲好可怕,連家長也退避三舍。
經過幾次嘗試,從輕輕觸摸進而到讓昆蟲們安全的上手掌爬行,小朋友們漸入佳境。這時候問小朋友為何一開始會怕昆蟲,得到的答案居然都說:「爸爸媽媽說昆蟲很可怕」。
其實昆蟲真的不可怕,如果以人的體積與力量來與昆蟲比較,應該是人類對昆蟲的威脅比較大,縱使是一個幼稚園小班的兒童也是如此;再次憶童稚時,抓昆蟲、玩昆蟲是鄉下小孩的遊戲之一,而現在的兒童卻反過來懼怕昆蟲?尤其是對家裡蟑螂的恐懼。
我想小朋友的恐懼不是來自自己,而是來自家長的教育,許多家長認為只要讓小朋友怕就是安全的,就如同小時候父母告訴我「若是指月亮就會被割掉耳朵」的傳說,但我嘗試犧牲耳朵驗證,偷偷指過月亮,耳朵卻一直還在。
究其因,一方面是知識的不足,一方面要教導小朋友的不應該是怕,而應該是一種對自然敬畏的心,更要教導小朋友對未知的領域,要以一顆戒慎恐懼的心去研究與探索才對。
讓小朋友害怕,就失去了解與探索知識的機會,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非常可惜。
為了不讓參加者因為恐懼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在這次經驗後,我帶活動一開始就會先瞭解參與人員怕蟲的程度,再進行這一天的自然觀察活動,因為要改變參加者的觀念一時半刻是很難的,改變自己帶體驗的方法還比較容易控制。
在生物教學上,我一直不喜歡帶任何活的生物到室內做教學,因為任何生物脫離了牠的棲息地,就成為只是單一物種的教學,而小朋友就無法在野外觀察生物的食性,與生存棲地對生物的重要性。
觀察生物在野外的樂趣就是:找到對的棲地、對的季節,就能觀察到想要找的對象生物。有那麼一點點探索,一點點運氣,一點點對生物知識的驗證,最後才能教育下一代要維護棲地的原因與重要性。
這是穗花棋盤腳美麗如煙火串的花,因為在夜晚開花,蘭嶼傳說中是屬於鬼魅的不祥之物,所以不論是其花或果都不能帶進家中,不然會招來厄運,到蘭嶼旅遊可不能犯此禁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