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世紀的日式建築,過往的「佳山旅館」,今日的「北投文物館」,腳下窸窣作響的碎石子與兩旁的綠意,稍稍帶來山間的清涼。
約莫創建於一九二○年的佳山旅館,是日據時代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一晚住宿要價六元,相當今日的一萬元。它曾經是日本軍官的俱樂部,二次大戰期間,據聞也曾是神風特攻隊的度假會所。說是度假會所,或許更為貼切的形容是,訣別前最後的盛宴與溫存。
二○○二年文物館進行古蹟修復時,在拆解下來的櫥櫃拉門背面,赫然發現因為物資短缺而充當填充材的往日帳冊,料理二元、藝妓八.七五元……。
觥籌交錯間,不禁令人好奇是怎樣複雜的心情?戰後,國民政府接管的佳山旅館,成為外交部轄下安置軍旅眷屬的「佳山宿舍」,以及專供政府官員度假的「佳山招待所」;後來因官方無力經營而拍賣給民間,遂成為別名「古月莊」的私人度假別墅。
一九八三年,佳山旅館再度轉手,成為現任擁有者,三福氣體公司董事長張純明人生第一與首要的藝術收藏。
古蹟、古音「大廣間」饗宴
北投文物館的前身,乃是張純明與台灣民俗文物收藏家張木養合作成立的「台灣民藝文物之家」,館內陳列了張木養收藏多年的台灣早期民俗文物,織繡、床榻、首飾、皮影……,以及原住民的雕刻、用器、刀具等物件。因緣際會下,張純明接手了張木養的千件收藏,也在期待文化能有所傳遞、延綿的思考下,以父親之名成立了福祿文教基金會,擔負著文物館的營運與推廣。
九八年,「佳山旅館」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過後的市定古蹟。在那一旦名列市定古蹟,定案前夕即可能慘遭毀損、祝融的年代,張純明並未聽取旁人的建議,將這棟帶有古老風華的建築拆除,營造成時髦的溫泉旅社,反而在四年後進行大規模的修復與重建,以極具地方意涵的「北投文物館」為名,開放一般民眾使用與參觀。
展覽空間外,文物館保留了相當的空間給民眾吃飯、喝茶與聊天。二樓六十帖榻榻米的大空間專供會議、活動或婚宴包場預約。拾級而上,狹窄的樓梯板讓身著和服的女子有了更為從容、優雅與婀娜的身影,但彷彿也隱隱透露了這是一個由女性使用,卻是用以服侍男性的空間。
為了保護古蹟富含油脂的樟木結構,文物館提供的餐食幾乎全數以蒸煮的方式烹調,明火成為萬不可行的禁忌。義工每周更換的插花擺飾、走道廊間外的枯山水,文物館盡可能地嘗試將那曾經存留在此一空間的尋常,再次引介至今人的生活感受與記憶。於是,館內餐廳怡然居的午宴請來了尺八演奏者周松村老先生,讓遊人在旅行的不經意中與那遙遠的古音相遇。
文物館中庭的枯山水。
北投文物館散發和式建築特有的寧靜之美。
裏千家茶道體驗表演。
茶道老師鄭姵萱(左)解說茶碗的辨別方式。
館內陳設將自然與人文巧妙交織。
浴池、觀展回味過往情懷
保留大量空間給建築本身的北投文物館,雖然已無相應空間展出館內收藏,但仍在有限的空間中規畫了常設展覽與主題性展覽。而作為佳山旅館時期代表的湯屋浴池,自然是得以一窺當年旅遊風貌的場所。
以今日的眼光看來,佳山旅館的浴池難免顯得簡單,不過那平滑傾斜的地板,除了令人聯想起紐約古根漢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興建之初,人們對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嘲諷。在諷刺漫畫中,遊人穿著直排輪鞋一路旋轉而下;但是在這裡,煙霧中隨著斜坡而去的,應當是帶有硫磺氣味的乳白色細流,或著是失手滑落的「雪文」(肥皂)。
今日空蕩的浴池,似乎依舊響盪著當年嘻笑浣滌的聲潮。常設展間中的原住民雕刻與文物,訴說了「北投」的文化歷史淵源,一如那來自凱達格蘭語,原為「女巫」之意的名字。
今日的主題特展,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從各地商借了一百多件的「北投燒」。從日據時期的伴手禮,陶瓶「北投名產」、「台灣名產:瓜子」,到藝術家如席德進等人為「北投燒」設計的瓶器等。
我們感受到過往的旅遊生活,那是一個尚未有鼎泰豐小籠包妹與蒸籠弟的年代,藝術與產業的結合,以及經營者的熱情與努力。
雖然我們對房舍的主人是否因曾經感受過旅遊與生活的美感記憶,於是希望重現這樣的體驗不得而知。
然而,如果說旅遊是為了能感受生活、加深記憶,那麼在這麼一個無憂的夏日午後,我們無異也就如同主人般,典藏了一段生活的記憶。
「怡然居」完整呈現了日式建築空間。
尺八達人周松村現場演奏,令人發思古幽情。
館長李莎莉(右二)為來賓解說北投燒。
昔日旅館的大浴池保持完整,供遊客憑弔當年風華。
古老的賬冊紀錄了當時的物價。
日據時代的伴手禮陶瓶
藝術家席德進設計的北投燒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