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天空線還是如此擠迫,路邊還是停滿車輛,那麼即使我們有故宮,我們的設計美學前途也是堪慮的。
話題之一是無論京都國立博物館或是東京上野國立美術館、法隆寺寶物館,細看其館藏,比起我們的故宮博物院,其精緻度、豐富度都實在相距我們甚遠。如果文物典藏、文化底蘊日本都差我們這麼多,為什麼他們的設計美學水平卻又遠遠勝過我們?
仔細省思,勝負的關鍵也許不在「典藏」,而是在「生活」;不在「博物館」、「美術館」的收藏品有多豐美,而在城鄉巷弄常民的「生活街區」有多舒適雅致。
這個觀點,只要我們在日本各地城鄉待過,就能理解。或者你常收看日本HD電視如bshi各台的日本山川人文地景深度介紹,對這個觀點也能了然於心。一個國家設計美學的水平並不直接孕育自博物館、美術館的先人創作精品典藏,而是直接受到生活風土條件的涵養與啟發。
吉卜力工作室名作「魔法公主」男主角阿席達卡的村落,宮崎駿是派動畫師男鹿和雄到本州北部的白神山地一帶森林取景;而山獸神森林的場景範本則是由山本二三到九州外海的世界遺產屋久島一帶取景;「神隱少女」千尋父母迷失本性的神祕聚落,是取材自東京小金井公園內江戶建築博物館區。
「俗世」的生活風土氛圍,直接激發孕育美學「聖域」的創作。這麼說來,作為日本設計美學靈感「原鄉」的京都,其種種寺社庭園,或其尋常庶民的食衣住行,甚至市場、町家、街區巷弄的種種細緻質感生活細節,就很值得我們注意並深思了。
有不少如歌謠作詞人等具敏銳易感心竅的日本文化人,從東京移往京都居住。對這「體小相大」的一千兩百多年古都城,其食材、飲饌、節氣、町家、坪庭、山嵐水氣等,均有幸能傾心感受其上品綺華境界。對京都種種數之不盡美麗事物所帶來的生活歡愉,不只是居民幸福的記憶,也給喜愛京都的遊人帶來再三的讚歎與甜蜜體驗回味。
日本的文化與由之產生的美學設計,帶給日本產業極高的加值效果。台灣現在也覺悟到,想在製造力之外,力推美學力為台灣產業加值。京都這個風格城市帶給日本設計藝匠的靈感能量,也許啟示了我們對城鄉的常民「生活空間」、「生活美學」重要性的深一層醒悟。
如果我們的城鄉空間、天空線還是如此擠迫、局促,巷弄路邊也還是停滿了機車、車輛,那麼即使我們有故宮博物院,我們的設計美學前途也是堪慮的。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