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過多家包子與點心,總覺得媽媽牌包子、婆婆牌梅子酒,就是多了一股留在心底的美好滋味,說到底,還是媽媽味最香甜。
早幾年,這些零嘴甜食是絕對不可能進駐到家裡的食物櫃。不知道哪來的成見,總是認定甜食花枝招展,一團錦簇,口感表現卻禁不起考驗,看似再複雜有層次,進到嘴巴很快就剩下滿口的甜。
這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成見,被周遭的「甜食控」友人批評為「毫無水準」,他們的論調通常是:人生如此苦澀,唯有甜點才是最好的解藥,你的人生就甜美到不需要這道靈丹妙藥?
媽媽牌包子 化身餐桌上的下午茶主角
其實,從小家裡就沒有讓小孩子吃零食點心的習慣,對於點心的記憶,是當阿公遠道而來家中作客時。
當南台灣的太陽熱辣辣地斜照進來「亭仔腳」,阿公總習慣搬張有靠背的椅子坐到店門口;這時候,挑著扁擔、一路搖晃過來的豆花販,「賣豆花喲,袂吃豆花無」的吆喝聲一傳來,我媽就會叫我去買兩碗豆花,一碗給阿公吃,一碗我們幾個小鬼分。粉嫩的豆花跟甜吱吱的糖水,是我們偶爾才能解饞的點心。
後來,萬能的媽媽突然開始買麵粉做包子,發好的白白胖胖麵團就在大圓餐桌上被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包餡的捏成包子,剩下的做小饅頭。吃慣米飯的媽媽從來只把包子、饅頭當作點心,時興「麵粉遊戲」時,家裡「下午茶」的主角,就是由包子擔任。
接著,有一段時間,我媽熱中煮薏仁湯、綠豆湯,夏天還會用同樣材料做成冰棒,四點多、五點放學回來就先來碗綠豆湯、舔一根綠豆冰;直到此時,點心甜食都是媽媽牌獨家提供。
等到自己有了零用錢,柑仔店也不至於產生強力誘惑,零用錢多花在租書店裡,租那一本又一本連載不完的《天才小釣手》漫畫,要不就是奉獻給古龍、金庸或是倪匡,小魚兒、楚留香、郭靖、張無忌、衛斯理很奇妙地,輕易地打敗了零食。
不論是媽媽的薏仁湯,還是初試啼聲做的包子,迄今都覺得口角生津;可惜,媽媽年紀大了,媽媽牌包子沒有傳人,自己卻到處評比各家包子,這家包子皮太鬆沒嚼勁,那家內餡少了一味,肉質不佳口感太粗……,不論什麼點心甜食,總是心理作用地覺得味道僅差強人意。
大年初三早上,走在高雄中山路,路旁婚紗店都開張了,老牌子正合興也開著。這家「鹹酸甜」專賣店,號稱傳承五代,具有百年歷史,店裡陳列了數十種的「鹹酸甜」,引人忍不住踩進門。
店內小姐一見客人上門,熱情邀請試吃,我隨口問到有沒有古早味的「化應子」,居然有,興致更被挑起來,陳皮果、野生金桔、紫蘇梅、茶葉梅、橄欖片……吃來不乾不膩,好感大增。
梅子、李子、橄欖等水果是鹹酸甜的基本原料,從中醫觀點,這些果子都是好物,梅子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腹瀉;李子清肝、化瘀;橄欖清肺、止咳……,各有效用。說真的,每當脹氣或是宿醉,來顆梅子,確實舒緩。
婆婆牌梅子酒 驚豔全場的最佳伴手禮
婆家常居水里,鄰近種梅樹、摘梅子供地方做梅子酒、梅精的果農很多,收成時節熟識的農家會送來梅子,婆婆會用來自釀梅子酒。她所經手的梅子一定得洗刷得乾淨透徹,每一顆都被她細心擦拭得乾乾爽爽,不容有一絲水氣,才能拿來加工釀酒做醋。
剛結婚時,家裡面後陽台排立著一瓶一瓶、一罈一罈的梅子,也不知道是醋還是酒,直到一次,一群同事又要到台大教授林向愷家白吃他一頓手藝,拎了一瓶婆婆的梅子酒,引發驚豔,那時心頭才暗自罵聲「真不識貨」。
如今婆婆牌梅子酒已成為絕響,剩下幾罐醃梅,也難得打開吃上一顆;正當我咬著正合興的梅子,想起她生前,會買綠橄欖來改善因病痛引起的不舒服,不免想知道,正合興的綠橄欖(化核杆)她吃起來,可會覺得合口?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