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價格下跌,民眾對中油調漲天然氣價迭有怨言。然而台灣的液化天然氣報價,是連動到油價漲跌,和國外的管道氣報價不同,因此不能相提並論。
中油對價格訂定何以逆勢而為?「消費者誤會了」,中油天然氣事業部執行長陳傑源解釋,台灣使用「液化天然氣」,交易模式和國際現貨報價不同。
陳傑源指出,天然氣分為管道氣和液化天然氣,前者是直接連通氣田與末端用戶,多用在美、歐等大陸型地區;由於不必經過其他運輸程序,成本較低。紐約交易所提供期、現貨報價的標的,就是屬於管道氣。
至於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台灣,則是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氣的代表。多了冷凍儲存、船運、接收等步驟,成本較高,相對沒有大幅減價的空間;至於液化天然氣的另一特色,是以日本原油進口報關價(Japan Crude Cocktail)為計算指標。
也就是說,台、日、韓三國使用的天然氣,是跟隨油價波動,而從中油前次調漲至今,油價已經上漲一六%。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使用的液化天然氣,有九七%來自進口,在此之下,台灣注定得在國際市場不斷奮力顧樁。目前台灣和印尼、馬來西亞及卡達等三國簽訂長約,供應每年需求量的八五%。然而,隨著新興國家需求上升,台灣天然氣的顧樁難度恐將快速升高。
來自經濟部能源局的一份內部文件就明白指出,「買方市場於二○○三年結束」,而且至二○一二年前,液化天然氣都將處於供應吃緊的情況。
「以前還能殺價,現在變成搶著買」,中油天然氣事業部購運室主任廖惠貞說。除了新興市場需求上升,因為燃燒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較低,為了減碳目標,各國亦將天然氣當作重點能源,連原本使用管道氣的歐美國家都加入採購戰局。在這種情況下,民眾除了關心能源價格,似乎更該關心「來源問題」。
以天然氣存量來說,比起日、韓,國內情況明顯落後一截。在日本,天然氣安全周轉天數約在三十天以上;韓國的周轉天數則為十八天。至於台灣,周轉天數約為九.五天。
天然氣、石油都有枯竭的一天,台灣的能源全數仰賴進口,供應管道操之於別人,讓價格訂定問題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