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七、三八、五五理論,總統大選政見辯論,內容僅占了七%,聲音表情占三八%,而視覺上的效果:如服裝、手勢、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則是占五五%,總統候選人應該花心思改變造型,才是讓選民懂你的第一步。
在那個距今四十餘年的年代裡,電視普及率不高,多數選民都透過收音機聆聽候選人的政見發表,尼克森令人欣悅的聲調和音質,擄獲了絕大多數的支持者,讓對手無從反擊,因此民調一直領先甘迺迪數個百分點。
但在相關單位安排下,舉辦了全美首次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會後,民調數據大逆轉。當時尼克森因膝蓋舊傷復發,疼痛得臉色慘白,緊抓演講台的表情,透過螢光幕傳送到全美選民眼前,相較於熱愛從事海上活動,一臉健康黝黑、神采飛揚的甘迺迪,尼克森硬生生被比了下去。
根據南加大心理學教授亞伯特馬瑞比安(Albert Merabian )的著作《沉默訊息( Silent Messages )》理論,通常人們對一名陌生人的印象, 不太拘泥於他的談話內容,反倒是肢體語言、穿著等外表因素,會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套用「七三八五五」的形象管理理論,決定因素分別是七%的談話內容,三八%的音質與語調,五五%的肢體語言及外表,依據這個理論,這次總統大選,選民們在潛意識裡會為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國民黨籍候選人連戰打分數。
連戰緊張頻頻眨眼賣力看稿感覺沒準備
綜觀前後兩次的辯論會,第一回的辯論會,美其名是辯論會,實質上比較像「各自表述」,算起來是個失敗的辯論會,兩個人都應該各打五十大板,只是這次的選情膠著,雙方支持者根本不管內容是什麼,只一味地支持原本認定的候選人。因此,大可撇開內容不予評論,只單就那天肢體動作,看看誰勝誰負?
第一回辯論,很明顯地,連戰的「小動作」太多,也許他的眼睛有點小毛病,觀眾可以體諒他不停地「眨眼」,但在電視台三機作業之下,與陳水扁同台時,連戰的眼睛眨得太頻繁,以行為語言學來解釋,這可能代表著緊張、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甚至讓人覺得有說謊之嫌。
另外,連戰在陳水扁講話時,可能一時忘記鏡頭還是對著他,居然打了個呵欠,透露了他不在意對方正在講什麼,只在意自己等一下要說什麼,加上他不時「用力」、「停留過久」地看稿,更是很容易讓人覺得他沒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二場辯論會,連戰已將眨眼頻率、低頭看桌面的次數降低,減少扣分壓力,不過,從鏡頭前看來,他還是常會咬下唇,撇嘴(讓嘴角下垂)等,值得再留意。
阿扁口才好如即席演講服裝不合身感覺輕浮
反觀陳水扁,他從頭到尾始終保持微笑,充分展現出「有信心」的模樣,當輪到連戰說話時,他也是表現出專心聆聽的態度,令人不禁要佩服律師出身的他,果然是見過各種陣仗,不愧是搞民運起家,辯論對他來說輕而易舉,陳水扁更盡量降低看稿的次數及時間,讓人產生他是在做即席演講的錯覺,這項肢體分數,相信應該可以為陳水扁拿到近滿分的漂亮成績。
接著,檢視雙方當天的穿著,連戰高大的衣架子確實占盡優勢,他選擇一套深色西裝外套,淺色襯衫,搭配紅色領帶,配合第一場辯論場地的紅色背景,給人值得信賴的穩重感覺。不過,也許就是太「沉穩」,反倒有點老國民黨包袱過重的陰影;如果以設計師的眼光來看,連戰這次的穿著絕對是相當得體,但如果以拉票的眼光而定,可說「沒有開發新票源」,充其量只是「固票」,勉強接近七十分而已。
反觀陳水扁的穿著似乎問題更大。當天他也是穿著深色西裝、淺色襯衫,領帶則是黃底紅點點,相信幕僚絕對仔細地設計過他的服裝,然而,如果大家仔細看,阿扁襯衫的領子太小,西裝開口太低,低到接近肚臍,加上領帶顏色過淺,給人感覺整件衣服有點鬆垮,陳水扁個頭不大,不合身的衣服會讓人產生「輕浮」、「不沉穩」的錯覺。
基本上,陳水扁的服裝好像就是設計給比高他五公分的人,幕僚選用淺色系的領帶或許是要讓阿扁感覺較年輕,但不合身的服裝,並沒有達到這效果。而且阿扁的眼鏡鏡架向下垂,看起來很沒精神。
第二場辯論,兩位總統候選人撞衫,都穿著鐵灰色西裝,粉紅色細領帶,雖是一樣的裝扮,卻是兩種不同的效果,連戰本身的膚色適合冷色系,因此鐵灰色,粉紅色對他而言是很棒的色彩,不過,阿扁適合暖色系,粉紅色的領帶反而把他的氣色給壓下去,另外,以形象管理的專業術語來看,連戰屬於雅士型的男士,陳水扁屬於輕鬆自然型,因此粉紅色領帶穿出連戰雅士的感覺,陳水扁反而像是去參加小型的晚宴,不像來辯論。
選戰倒數計時,建議連戰不妨常對著鏡子練習控制眨眼的次數,相信在正面交鋒時,大可減少眨眼,放手一搏。此外,連戰的音質及說話速度都不錯,只是頻頻看稿這點,太不高明他或許該努力練習不看稿;至於在穿著上,可以在襯衫做點小變化,像是條紋襯衫,也許會讓人有較為活潑的感覺。
讓缺點變成親和力方能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民調指數一直處於落後的陳水扁,西裝必須再合身一點,尤其是淺藍色襯衫比較適合他,可以讓阿扁的感覺沉潛下來,卻又不失年輕、有改革動力的模樣,能適度展現出年輕領導人的活力。
對於兩位候選人來說,都有些天生「小缺陷」,連戰愛「眨眼」,陳水扁則是「聲音太扁」,這兩項問題要完全改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如何讓缺點變成特色,變成是一種親和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有選民反映說,當只聽收音機辯論時,連戰講得比阿扁好;但是一看到電視時,又覺得阿扁比較好,也許很多人有此同感,這正說明了肢體語言與外表的重要性,像是柯林頓在一九九一年首次競選美國總統時,幕僚們覺得柯林頓實在太娃娃臉了,根本吸引不了中年男子的選票,只好想盡辦法,把柯林頓的頭髮染成鐵灰色,搖身一變成為具有成熟魅力的中年男子,不僅抓到中年男人的票,還抓到一堆婦女票。
切記領導者的品質,反映了國民的品質,更是國家的指標,辯論會講出了所有內容,卻也只占了七%的分數,候選人和幕僚們該如何善用三八%及五五%,將七%表現得淋漓盡致,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外表和肢體語言的重要是無庸置疑的,有內在還須外表搭配,否則極有可能因為候選人的外表不夠吸引人,讓選民忽略他的內在!高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是無濟於事的,面對選戰時日不多,候選人或許該更花心思改變造型,才是讓選民懂你的第一步。(本文轉載自375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