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又發生空難。聯合報五月二十六日的社論立即把空難與台海兩岸直航扯上關係,宣稱「如果准許直航,他們(罹難旅客)也許就不會在這架班機上」。
聯合報同一天還刊登來自中國的報導,引述在北京的台灣商人指責華航,要求華航調派最好的飛機及飛行員於港台航線,原因之一是兩岸直航之前,「很多老闆必須到香港轉機」。換句話說,兩岸應該盡快直航,不然也要提供商人最好的服務;至於華航「不是最好」的飛機及飛行員應調派何處,顯然不是這些人所關切。
華航空難被無端扯上三通或兩岸直航,凸顯了這一話題的爭議性,也反映台灣有些新聞媒體及商人為了促通,不斷借題發揮,連空難這種毫不相干的事件,也要被無限上綱,引為兩岸必須直航的例證。只是使出這種炒作新聞及論理上不相干的誤謬,徒然暴露有些新聞媒體鼓吹三通已幾近歇斯底里,部分商人自我中心的醜陋。
自從陳水扁總統五月十日發表金門大膽談話,強調三通是兩岸必走之路,次日又表明三通可以考慮委託民間談判,已經使得三通議題頓時熱門起來。其後北京方面出現較諸以往柔軟的姿態,加上台灣若干政治人物、商人及新聞媒體的連手炒作,一時之間彷彿三通已成「民之所欲」,兩岸直航有如某些大商賈所說的,最好明天或下個月就通。
台灣是一個泛政治的社會,兩年前政黨首度輪替以來,朝野易位及新政黨崛起,使得「悖離常識,但求利益,只問立場,不論是非」的政治文化愈趨惡質,也屢次表現在核四、財政收支劃分法、八吋晶圓廠西進的公共政策議題辯論中。三通或直航同時牽涉意識形態、商業利益,又有兩岸政治現實的拉扯,其成為熱門話題,引發爭辯,甚至導致政商人物競相毛遂自薦的荒腔走板演出,並不令人意外。重要的是,執政當局在這一片三通狂熱之中,如何冷靜因應。
就此而言,除了陳總統有關「委託民間」、「不能被矮化、地方化及邊緣化」的原則,當局應該掌握的至少有以下三端。
其一是尊重民意。台灣六成民意不反對直航,但並非無條件。歐亞學會民調指七成六認同有條件開放,而以國家安全為其首要考量因素。即使按聯合報民調,認定直航障礙在中國者,其比率約為視台灣是阻撓者的兩倍。陸委會歷次民調也印證如此民意,主張直航無條件或愈快愈好的,絕非主流民意。
其二是認清事實。兩岸經貿開放共榮的真正障礙在彼方。民主台灣對中國毫無領土野心,專制中國卻有動武併吞台灣的陽謀,且以彼大我小,台灣不能沒有防人之心。直航迄今未能展開談判,最大的「石頭」是北京預設條件,杯葛海基會。事實俱在,民意如此,當局對於直航的推進,即不能隨少數政商人物及媒體起舞。
其三是謀定而動。兩岸三通或有其利,如未經妥善規畫,亦將明顯孳生弊害。兩岸走私、偷渡、犯罪可能因此惡化,口蹄疫等傳染病更容易殃及寶島,產業、人才、資金或將加速外移彼岸,失業、土地閒置及債留台灣等負面效應更為嚴重。其間利弊及對經濟社會衝擊,均應事前預設狀況,審慎詳估,拿出數據,想定因應方策,謀定而動,不能鑄成台灣無可挽回的錯誤。
直航或三通牽涉公權力,我方已經展現極大誠意,障礙既不在台灣,當局彈性務實因應未來發展可矣,千萬不可一頭熱。行政院游錫$11111$院長最近說:「三通不一定是台灣經濟發展升級的關鍵因素」、「能夠三通當然好,不能三通我們也照常要發展,而且沒問題」。旨哉斯言!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