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只花一分鐘就決定加入華信了。」華信銀行副總經理陳柏蒼說。
十年前,陳柏蒼在花旗銀行的上司盧正昕打算開新銀行,於是找來花旗的老班底:陳柏蒼、賈堅一,如今這兩位分別是華信銀行企業金融、消費金融的靈魂人物,今年更雙雙進入董事會,成為董事一員。
交通大學管理學系畢業,陳柏蒼選擇進入銀行業是同班同學的異數,陳柏蒼說,因為自己在外島當兵,退伍後看到同學都找到工作,心裡很著急,於是,趕快看報紙找工作,後來應徵到華友銀行工作一年後出國留學,沒有想到,回國以後跟外商銀行結下不解之緣。
以外商銀行圈的工作習性來看,陳柏蒼是十分穩定的人,進了花旗之後並沒有跳槽,他笑笑說,其實有好幾次都打算換工作,但是,因為自己的工作調整,讓他覺得又有新的奮鬥目標,於是才留了下來,就這樣在花旗做了十年,一直到舊老闆召喚,他才有了驛動的念頭。
陳柏蒼是盧正昕面試進花旗,和盧在企業金融部門共事三年,後來,盧赴香港設投資公司,陳則繼續留在花旗。
銀行開不成 相約北京看亞運
決定加入籌設華信銀行,陳柏蒼只花了一分鐘考慮。他說,如果成功會有另外一片天空,失敗了,他相信他還能找到工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和盧正昕配合得很好,還有,當年他才三十六歲,年輕、也敢賭。
華信籌設階段並不順利,後來在大股東尹衍樑的協調下,國民黨放棄籌設新銀行,改投資華信,在國民黨資金注入下,華信銀行終於遞件。在整個過程中,銀行充滿開成、開不成的壓力,陳柏蒼跟同事們一度相約,如果銀行開不成,就一起到北京看亞運(北京一九九○年主辦)。
結果,銀行執照拿到了,更複雜的創行工作接二連三而來,北京看亞運當然沒有成行。十年下來,華信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已經是新銀行裡的模範生之一,一般人常以華信的「消費金融」市場定位,認為是華信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的關鍵。
身為華信企業金融部門大總管的陳柏蒼認為,華信低逾放,以及能夠在本土金融風暴後持盈保泰,確實是側重消費金融立下大功。但是,也由於金融風暴發生,華信開始檢討企業金融的授信政策,兩年前整個授信方向大幅改變。
華信發現,銀行授信最大的盲點在於看報表做報告,報表都是事後,傳統產業變化不會太大,高科技業的景氣循環太大,很多企業報表上的數字很好看,但是,實際上公司都已經走下坡,等到公司出了問題,所有的銀行當然一起收傘,因為大家無法評估風險在哪裡。
最可憐的還是中小企業,因為報表不好看,根本沒有辦法從銀行借到錢。但是,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一家永續經營的銀行不能忽視這塊。因此,華信率所有銀行之先,獲准承辦應收帳款融資業務,把銀行的授信觀念完全轉變過來。
融資給中小企業 風險在大企業
陳柏蒼說,應收帳款授信是針對中小企業的訂單設計出來,也就是說,當某中小企業把貨出給中大型企業以後,貨款變成中小企業的應收帳款,銀行根據客票先把錢借給中小企業,讓這家中小企業可以買原料繼續生產,這時,銀行的風險在於中大企業身上。
這種授信最大的好處是,即使不景氣,有些中小企業還是能夠拿到訂單、出貨,像這類的企業不需要靠報表,只要有訂單就可以跟銀行借錢。對銀行來說,一家公司有業績,搶得到訂單,應該就是不錯的公司,在不景氣時更不能放過。華信認為,公司經營得好不好,跟能力有關,跟景氣無關。
華信領先取得承辦這項業務的優勢沒有多久,同業立刻跟進,削價競爭,大家開始比利率、搶客戶,逼得華信必須另外想招數,維持領先地位,因此,經過一年時間的建檔,華信在八十年八月八日完成線上匯款系統,而且,只要授信條件符合,一天內立即撥款。
在電腦系統上完成撥款,最重要的是要完成龐大的資料系統,由於中小企業往來的客戶幾乎都是上市、上櫃的中大型企業,因此,上市、上櫃公司的付款能力、財務結構,成了華信最必須掌握的資料,該資料系統的完成,使華信的應收帳款授信流程大為簡化,從過去的兩、三天甚至是一個禮拜,縮短為一天。
推動這項新業務最大的困難來自於行員心態的調整,如果叫一個授信做了一、二十年、習慣坐辦公桌的老行員來做,觀念恐怕很難改變,但是,華信的行員年紀平均三十二歲,年輕的行員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年輕的行員開始做,有了業績,自然會刺激年長的行員一起打拚。
因此, 華信的 AO ( Account officer )已經不是傳統的授信人員,而是像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一樣,能把產業上下游的關係弄得很清楚,一家公司的上下游廠商是誰也都能掌握,了解的程度超過財務報表上所呈現出來的資料。
在這種效果下,華信應收帳款的客戶已經有一千五百多位,金額有一百五十億元,雖然占總授信額度比重不高,不過,華信預計今年可以達到六百億元的量,因為只要經濟規模出現,成長的速度會非常快。
「一天撥款」的新戰略,顯然讓華信在應收帳款授信業務上,較同業跨前一步,不過, 未雨綢繆, 陳柏蒼說,現在要開始想未來兩年要怎麼做,因為現在銀行know how,根本沒有專利可言,今天想出一個新招,明天別人立刻學走,所以必須永遠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陳柏蒼說,應收帳款授信是針對中小企業的訂單設計出來,也就是說,當某中小企業把貨出給中大型企業以後,貨款變成中小企業的應收帳款,銀行根據客票先把錢借給中小企業,讓這家中小企業可以買原料繼續生產,這時,銀行的風險在於中大企業身上。
這種授信最大的好處是,即使不景氣,有些中小企業還是能夠拿到訂單、出貨,像這類的企業不需要靠報表,只要有訂單就可以跟銀行借錢。對銀行來說,一家公司有業績,搶得到訂單,應該就是不錯的公司,在不景氣時更不能放過。華信認為,公司經營得好不好,跟能力有關,跟景氣無關。
華信領先取得承辦這項業務的優勢沒有多久,同業立刻跟進,削價競爭,大家開始比利率、搶客戶,逼得華信必須另外想招數,維持領先地位,因此,經過一年時間的建檔,華信在八十年八月八日完成線上匯款系統,而且,只要授信條件符合,一天內立即撥款。
在電腦系統上完成撥款,最重要的是要完成龐大的資料系統,由於中小企業往來的客戶幾乎都是上市、上櫃的中大型企業,因此,上市、上櫃公司的付款能力、財務結構,成了華信最必須掌握的資料,該資料系統的完成,使華信的應收帳款授信流程大為簡化,從過去的兩、三天甚至是一個禮拜,縮短為一天。
推動這項新業務最大的困難來自於行員心態的調整,如果叫一個授信做了一、二十年、習慣坐辦公桌的老行員來做,觀念恐怕很難改變,但是,華信的行員年紀平均三十二歲,年輕的行員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年輕的行員開始做,有了業績,自然會刺激年長的行員一起打拚。
因此, 華信的 AO ( Account officer )已經不是傳統的授信人員,而是像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一樣,能把產業上下游的關係弄得很清楚,一家公司的上下游廠商是誰也都能掌握,了解的程度超過財務報表上所呈現出來的資料。
在這種效果下,華信應收帳款的客戶已經有一千五百多位,金額有一百五十億元,雖然占總授信額度比重不高,不過,華信預計今年可以達到六百億元的量,因為只要經濟規模出現,成長的速度會非常快。
「一天撥款」的新戰略,顯然讓華信在應收帳款授信業務上,較同業跨前一步,不過, 未雨綢繆, 陳柏蒼說,現在要開始想未來兩年要怎麼做,因為現在銀行know how,根本沒有專利可言,今天想出一個新招,明天別人立刻學走,所以必須永遠想在前面、做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