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奇蹟》在美國是標準的「聖誕電影」,雖然到台灣上映時,已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四月了,但對本片深具信心的片商,不僅推出「買報紙看電影」的好康策略,甚至一連五天推出口碑場來吸引觀眾。
上周我就擠在人潮當中看了《扭轉奇蹟》,這確實是一部具有「集體治療」效果的電影,很適合滿戲院鬧烘烘的觀眾一起造夢。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的黃金單身漢在聖誕節當天醒來,發現自己成了一個輪胎銷售員,娶了十三年前的女友,擁有一子一女,卻再也買不起手工西裝與法拉利。
原來十三年前,他告別女友前往倫敦,逐步成為大企業總經理的同時,也拋棄了家鄉的一切,現在他過的,等於是他原本可能過的另一種人生。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你會看到尼可拉斯凱吉從苦不堪言到樂在其中,進而明瞭飛黃騰達的自己究竟錯失了什麼。
這種強調平凡就是福,熱烈擁抱家庭救贖價值的電影,在美國已有悠久傳統。最著名的箇中好手是導演法蘭克卡普拉,他的《風雲人物》(一九四六)也是影史上最著名的「聖誕電影」,講的是天使帶領原本意圖自殺的男主角去見識沒有他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而讓他打消了念頭。而比爾墨瑞主演的幾部喜劇如《回到過去》、《今天暫時停止》也是類似的產物,主角要不是在聖誕夜看清楚自己的半生如何渾噩,就是被卡在不停重複的一天,直到解開自己生命的癥結。
《扭轉奇蹟》連片名都叫做《 The Family Man 》,企圖已昭然若揭。在極端拜金、強調個人、重商主義的潮流中,本片努力令人相信還有比這些更美好、更重要的東西:家庭。不過片中女主角排斥富貴如蛇蠍的極端,有些不可思議;而夢醒後,男主角跑去找分手十三年的女主角,人家也已經成為金牌律師了,卻只憑他一席話而沒搭上去巴黎的飛機,除非女主角也做了一樣的夢,否則這段神話的尾聲,實在一廂情願地欠缺說服力。真的只有作夢,而沒有落實人間的力量。
說實在的,這種電影真的越來越難拍,不是技術上的,而是心靈上的。到今天,我還會為了卡普拉六十幾年前拍的電影掉眼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電影真正反映了一個創作者如何洞悉現實的複雜,因而對夢想的純潔性有更大的敬意與執著。日後的好萊塢後繼者,在造夢時往往欠缺了這股特質。故事也許還動聽,但少了從內而外的真正信仰。
《扭轉奇蹟》也不例外,它的溫善天真過於脆弱,觀眾看到有錢人淪為凡夫俗子時的快感,可能蓋過了擁抱平凡人生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