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名頂頂的「外百老匯」中,有三齣戲可以說是舉世知名的當家台柱,我在四、五年前就已經見識他們風靡紐約的盛況,而至今他們依舊各霸一方,票房魅力甚至比百老匯的戲還強,始終人滿為患。 其中結合打擊樂形式的《 STOMP 》曾經來過台灣,筆者也為觀眾介紹過; 而這次將為讀者介紹另外兩齣, 分別是《BLUE MAN GROUP (藍人)》與《 RENT (吉屋招租)》。
嚴格來說, 「藍人」其實是團名,《 TUBES 》才是真正的劇名,不過團名太搶眼,最後就反客為主,大家以訛傳訛只記得《藍人》了。《藍人》的演出,基本上是許多短劇的集合體,風格與趣味則與前述廣告十分類近,藉由三個塗成藍色的傢伙演出西方白臉默劇,以「正、反、合」的搞笑三段論法,大開傳統事物邏輯與推理的玩笑,順便嘲弄藝術與表演的價值與意義;不過《藍人》演出的確熱鬧而平易近人,加上許多舞台雜耍技藝、電子聲光科技與熱門打擊音樂的現場演出,台上台下完全打成一片,之前來過台灣的韓國《廚師料理王》就頗得箇中味道一二。
至於《吉屋招租》,如果就場地規模等級而言,一般人總會將它歸類於百老匯的商業演出,不過如果就其題材與形式,其實我會將它視為包裝著百老匯商業外衣的外百老匯作品。《吉屋招租》故事很簡單,不外就是描寫住在曼哈頓蘇活區裡頭一群形形色色年輕人貧困而多采的生活,然則透過主角電影系學生馬克與室友羅傑兩人與周遭朋友的愛恨分合,觀眾所窺伺與刺探的景觀其實是紐約年輕人的青春傳奇。
《吉屋招租》故事裡頭有未來藝術家、茫然青年、街頭混混、叛逆逃家嗑藥少女,甚至還有變裝癖的同志戀人,他們之間匆匆光陰的生活縮影,對於主流的百老匯其實是很疏離的題材,更別說劇中的現代吟唱曲調跟傳統的百老匯抒情樂曲更是大相逕庭;但是它的另類題材與樂風卻也因此使它受到年輕觀眾喜愛,逆向包裝行銷使它成為另一種劇場話題,許多觀眾更為劇中變裝同志安琪兒的死亡淚流不已。雖然我不是那麼喜歡這齣戲,但它確實打破某些百老匯的窠臼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