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通炒得轟轟烈烈,兩岸文化交流顯得更加熱絡,即將來台演出的老舍三部曲: 《茶館》、 《龍鬚溝》、 《四世同堂》,就是非常值得台灣觀眾注意的作品;不管是它題材的敏感性、作者的身分、乃至於演出的形式,其實都有很值得品味的重要意涵。
老舍的作品在六年前曾經被台灣劇場界改編演出過 《駱駝祥子》,是首度與台灣觀眾接觸的劇場作品,然而之前大陸團體演出老舍小說卻一直沒被通過,可以猜測是相關當局對內容意識形態的感冒,所以兩年前 《龍鬚溝》就被拒演過;不過這次竟然一連演出三齣讓台灣觀眾品味「老舍三部曲」的整體思想,倒也說明台灣確實政治正確、文化進步了。
這次演出老舍作品,最大特色就是它並非純然的傳統話劇,而是形式介乎傳統戲曲與舞台劇之間的年輕劇種,它以各種曲牌演唱、以北京話為念白、以生活素材演出,老舍將它親自定名為「曲劇」(當然,真要我講,我會覺得它像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音樂劇),老舍還曾為曲藝藝人寫過多幕劇 《方珍珠》呢(看吧,越說越像)。
老舍作品的特色,是在他能夠以小地方三教九流小人物縮影出一個大時代的悲壯與動盪,這次三齣戲都以北京為背景,描繪的卻是整個中國都曾經歷過的苦難。例如 《茶館》講老茶館經歷近代三個時期變遷的各色人等的炎涼百態, 《龍鬚溝》講北京大雜院裡頭居民的喜怒情感, 《四世同堂》則是北京小胡同中一個大家族的血脈興衰,綜合社區、鄰里、家庭等中國最重視的傳統倫理「單位」,說出中國人既有的壓抑與宿命,也間接點明中國近代政治與民生的問題。
當然,老舍作品另外值得議題的就是它的語言,劇中人物角色的三言兩語,字字珠璣地具備傳統機鋒智慧,特別是充滿北京味道的歇後語跟俏皮話,更是簡單說盡人生道理與感情(奇怪,我竟想起賴聲川,他的舞台劇也頗得箇中三昧),難怪 《茶館》單單在北京就演了一百零八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