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運動員出身,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在我高中的時候,我的父母鼓勵我參與運動,我兩個孩子成長的階段,我一樣鼓勵他們參與運動,所以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我會說,孩子能從球場上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是身為運動員的品格。
好的運動員品格是很複合的,他們該自信的時候自信、該謙卑的時候謙卑;球場是他們展現自我,當主角的地方,但同時也是在團隊合作中當配角的地方;他們在上場之前,要作千百次一成不變的投籃練習,但是每一場比賽,卻要因應對手的變化,隨時調整進攻的方法;球場又考驗基本功,又需要臨場應變的能力。很少有一個環境像運動場,能夠讓孩子有這麼類似社會與職場的體驗。
所以我要跟家長們說,鼓勵你的孩子參與運動吧!只要家長與孩子心態正確,球場就能帶給孩子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從「三對三鬥牛」看懂賽局
學會既合作又競爭的處世哲學
我曾經看過一篇兒童教育的文章,內中提到,就算是非正式的比賽與訓練,孩子下課了,留在球場裡三對三鬥牛,都是很好的學習情境。比如說,孩子一開始與同班同學組隊參加,大家彼此熟識,因此必須「專業分工」,讓每個人去打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贏過對方。會搶籃板的要傳給投球準的,才能在這場小小的比賽中發揮三人組合最大的競爭力,贏得賽局。
打了幾場之後,有同學要先回家了,這時候還留在球場的孩子,就必須與陌生人組隊,湊齊三個人才能繼續上場打球,他們學習到的是,保持一種開放的心胸,隨時歡迎不熟悉的人融入團隊,或是融入別人的團隊,並且要盡快熟識對方的優缺點,才能讓新團隊發揮即戰力。
等到天色愈晚,回家的人愈多,球場上往往只剩下兩支球隊持續作戰,這個時候,孩子可能要與今天對抗了一下午,對手球隊中最強的球員同隊。之前一直想的是如何與他競爭,轉眼就要思考如何與他通力合作,來贏得繼續站在場上的機會⋯⋯。這種競合之間的微妙關係,除了球場,還有哪裡可以學到?
我很喜歡以前在球隊裡學到的一句話:昂貴的球鞋不會讓你贏得比賽,扎實的球技才會讓你贏得比賽。我想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我知道有許多父母很願意投資在孩子身上,但是父母能給的終究只是球鞋,但孩子將來上場的時候,需要的是自己練出來的球技。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