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12:12
慢性腎臟病診斷,需依據腎絲球過濾率值(eGFR),將疾病分期,並制定適切的治療計畫。正常人的腎絲球過濾率約一○○到一二○ml/min/1.73m2,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腎絲球濾過率數值愈低,代表腎功能愈差。
長期以來,服用誤摻「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導致腎臟病變的爭論不斷,衛福部二○○三年已公告禁用含有馬兜鈴酸的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中藥材及製劑,並且撤銷藥證,不得輸入國內。導致部分民眾存在「吃中藥傷腎」的錯誤觀念。
陳俊良強調,事實上,中藥不僅不會傷腎,對慢性腎病的治療效果還相當好。
為了探究中醫在慢性腎臟病治療中的作用,目前有兩篇由台灣腎臟及毒物科團隊進行的大規模研究成果報告。
陳俊良指出,首先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尚志的研究團隊,分析超過兩萬四千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健保資料,發現有些經過提煉濃縮的科學中藥對慢性腎病有幫助,某些科學中藥甚至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
而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的研究團隊,為探討中藥對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風險的影響,追蹤九年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接受中西醫合療,死亡風險遠低於從未接受中醫治療者。
綜合已發表動物實驗研究,中藥對慢性腎臟病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纖維化,及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陳俊良表示,研究顯示,中藥對第三期腎臟病患者的療效最好,其中3a效果又比3b好。
「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不僅能延緩病情惡化,減緩進入透析的時間,還可調節免疫系統,改善慢性腎臟病所帶來的不適症狀,包括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焦慮、失眠等,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陳俊良說。
而長庚中醫部也針對糖尿病導致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使用中藥後,洗腎風險較未使用中藥的病人下降二.一%,死亡風險則降低十一.四%。
陳俊良說明,中醫辨證論治上,慢性腎臟病以肝鬱脾虛、腎虛為主,實證則包含氣滯、血瘀、溼熱、溼濁為多。治療上,會依病患證型制定用藥計畫,主要以疏肝、健脾、補腎、養血活血、益氣、清熱為主。
藥方上,常用加味逍遙散、黃耆、丹參、當歸與大黃等。加味逍遙散可治療肝鬱脾虛證型、黃耆則有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功用、丹參及當歸有活血養血效果,大黃有清熱瀉下作用。一般來說,中醫治療三到六個月後,就能看到初步效果。
長庚醫院中西醫合作治療慢性腎臟病已超過十年。對於已嘗試各種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者,腎臟科就會與中醫師討論是否有解方,希望提供患者更多協助。事實也證明,透過中醫藥治療,可以明顯看見患者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