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多腹瀉 女性便祕為主
根據臨床經驗,男性腸躁症患者症狀多為腹瀉型,女生則以便祕型為主。
弔詭的是,腹痛的感覺很主觀,即使長期有便祕、腹瀉等問題,但若自認沒腹痛,診斷上也只能稱為慢性便祕或慢性腹瀉。
曾屏輝指出,先不管是否為腸躁症,原則上,民眾只要發現體重減輕、大便變細、糞便有血、便祕與腹瀉交替出現等消化系統的「警示症狀」時,就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合併上腹痛,必要時,醫師也會同時進行胃鏡檢查,畢竟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很可能互相影響。
關於腸躁症的成因,醫學研究認為,可能與腸腦軸失調(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GBI)有關。
曾屏輝說明,腸道蠕動受大腦控制,當情緒緊張、焦慮時,會改變腸道蠕動速度,產生腹瀉或便祕症狀,如此一來,容易讓大腦變得更緊張,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內臟(大腸)過度敏感、腸道菌叢不平衡、精神焦慮壓力、基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等。
- 基因易感性:與疾病發生的相關基因,通常受多種基因影響。如父母容易緊張,其子女通常也有此性格。
由於腸躁症沒有明確病因,只能從生活方式著手進行治療,像是調整飲食、放鬆心情、規律運動等。曾屏輝解釋,簡單講,就是針對症狀給予臨床建議,如便祕者需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若是因為緊張、焦慮引起腹瀉,則應學會自我調適,放鬆心情,仍無法改善才投入藥物治療。

多種益生菌 效果因人而異
藥物治療主要用來改善症狀,如腹痛及脹氣給予止痙劑,便祕給予促進腸道蠕動藥物,腹瀉則開立止瀉劑。
至於最近外界熱議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能改善腸躁症,曾屏輝分析,FODMAP是指可發酵性的寡糖、雙糖、單糖以及多元醇食物,如牛奶、蘋果、花椰菜、烏龍茶、豆類等。這類食物會讓腸道滲透壓變高,使水分增加變得容易腹瀉;或經腸道細菌發酵後產生過多氣體引起腹脹、腹痛。
但並非所有腹敏食物都是誘發腸躁症的因子,且這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對腸胃道健康也扮演著關鍵角色,例如全穀根莖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益生元(prebiotics),可以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
因此,曾屏輝提醒,低腹敏飲食應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若未見改善,應恢復均衡飲食;若有改善,則應有系統性地添加腹敏食物,確保飲食多樣化,以免營養失衡。
常見的低腹敏食物,有白米、糙米、茄子、高麗菜、秋葵、番茄、新鮮肉類、奇異果、木瓜等。
至於補充益生菌是否能治療腸躁症?曾屏輝指出,醫師在門診偶爾會開立益生菌,主要是認為腹脹、腹痛與腸道菌叢的壞菌較多有關,利用益生菌補充一些好菌,讓腸道菌叢平衡,但具體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市售益生菌種類繁多,也有各種劑型,曾屏輝建議,病人可先嘗試服用一兩個月觀察成效,再考慮是否長期使用。
針對生活作息調整,也是改善腸躁症的重要步驟,若症狀仍無法緩解,且已影響到生活品質,可考慮藥物治療。若因心理壓力引起腸躁症,且伴隨焦慮、睡眠障礙,則須由身心科介入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