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舉辦的國際論壇上,二○一三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謝克曼現身,分享在外泌體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接受《今周刊》採訪,也娓娓道來對於難治疾病與科學研究的個人關懷。
他一度跟主辦單位中國醫藥大學提醒,由於康芮颱風襲台,自己不見得能如期現身;不過,中醫大的承辦人員知道這只是句玩笑話,一來,颱風預測已說明,康芮不至於影響十一月二日的這場「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另外,大夥兒也清楚,謝克曼(Randy Schekman)從來就不是個會被環境限制的人。
- 外泌體:細胞分泌出的物質,以囊泡的型態包覆蛋白質、核酸等多種內容物。
生醫新星 把細胞垃圾變黃金
在二○一三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謝克曼,當年得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囊泡運輸調節機制」,而當今生醫界火紅的「外泌體」,就是他研究的細胞囊泡。「但在以往,外泌體被視為細胞的廢棄物。」中醫大附屬醫院院長周德陽解釋,直到謝克曼獲獎之後,外泌體的研究才開始倍數增加,也有了如今在醫美、退化性疾病、癌症治療等領域應用的展開。
但,誰會無聊到用大半輩子苦心鑽研一種「公認的垃圾」?就是那種不被客觀標準主宰的人,像是謝克曼。他的科學之路大抵是從十歲就見端倪,而在此後六十六年伴隨他的,則是一次次挑戰世俗的「破框」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