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三大長期照護服務
中醫於長期照顧服務可切入三面向,分為「預防及延緩失能」、「辦理居家醫療照護」及「提供長照服務」,提供弱勢或行動不便的長輩們,即時且適用的健康照護服務。
杜穎純指出,在「預防及延緩失能」部分,政府鼓勵學校、醫療院所、民間學協會單位等設計課程模組教案,政府單位審核通過,即可在長照據點施行課程。目前,與中醫相關之課程模組有六個。
而這些中醫模組可於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客委會伯公照護站、失智據點進行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由中醫師講授中醫體質、藥膳等觀念,以及指導練習調氣、穴位按壓保健、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功法,幫助長者改善失眠、調整體質、緩解憂鬱等情形。
「辦理居家醫療照護」針對行動不便患者,如腦中風、失智後期、巴金森症、脊髓損傷等,提供中醫居家照護服務,訪視治療每周約一至二次。

到府醫療 打造全方位照護
杜穎純表示,居家醫療最常處理的包括:吞嚥、進食、腸胃道、呼吸道等功能,透過望聞問切的細微觀察,察覺患者的醫療需求,運用中藥、針灸等進行診治,幫助患者緩解病痛帶來的不適感,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例如長期臥床患者因免疫下降,容易產生肺炎;或需插尿管、鼻胃管等,定期換管路時,易造成感染問題等。凡透過中醫介入治療,可降低感染住院頻率、減少夜間抽痰次數等,大幅減輕家屬照護壓力。
「提供長照服務」的部分,中醫藥所扮演之角色、可切入之面向,又分為「以中醫醫療配合中藥服用達到延緩失能」,以及「提供中藥保健茶飲及藥膳之供餐服務」兩項。
杜穎純提到,年長者因身體機能退化,常有便祕、失眠、消化不良等問題,不但造成不適,還困擾照護者。中醫可藉由中藥配合針灸、艾灸等來改善脹氣、緩解便祕等;失眠則服用補益心脾、養心安神的中藥,進而幫助睡眠。
此外,高齡長者易有的中風、失智等疾病,可藉由頭皮針,刺激頭部,改進腦部循環,改善神經細胞受損,優化患者的肢體功能,增進肌力,和改良認知功能。部分患者可從臥床進步到坐輪椅,甚至有機會用輔助器練習站立行走;若嚴重失能到無法恢復,至少也能延緩失能惡化程度,減輕照顧者壓力。
而提供中藥保健茶飲及藥膳之供餐服務,則將中醫預防醫學融入生活,例如,結合長照C據點的共餐服務,依節氣設計適合長者的養生餐食,以強化免疫力和體力,守護長者健康。
杜穎純除了在診間看診,也參與居家醫療,並響應公會,參與養護機構到府巡診計畫,他致力於長照服務,在苗栗成立了「陽竹林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透過學習、社交等活動能活絡大腦、延緩失能,增加健康餘命。杜穎純說,有一位失智婆婆常來據點上課,狀況一直維持穩定;然而,新冠疫情導致據點暫停營運,再次見到婆婆,已經嚴重退化,只好轉銜居家醫療進入,相當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