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個朋友叫我去照256切,一照以後發現肺部有很多黑點,主治醫師跟我說,如果這個有癌細胞,3個月就掛了,我那時候一聽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最新一集《數字台灣》節目中,分享過去做肺部檢查的驚悚經驗。
所幸,後續醫生發現,這些黑點僅代表他早期可能有曾有肺結核病等肺病,導致肺部有結節;但在發生此事件後,謝金河每1、2年就會定期進行檢查。
本集節目邀請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分享肺腺癌發生原因以及如何早期篩檢、治療方式。
梁永煌表示,《今周刊》在2017年8月5日出刊的封面命題為「最要命的新國病──肺癌」,「我會開始關心這個新國病,是因為有個偶然的機會認識陳主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陳主任說臺灣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就是肺癌,有新國病的架式」。
總發生數、死亡人數衝第一 肺腺癌成為新國病
從數據來看,肺癌的死亡率、死亡總人數,在18年前就已超越肝癌,而肝癌是舊國病,因此可說是「有新國病的架勢」。
此外,陳晉興也發現,肺癌診斷人數不斷上升、健保花費也不斷增長,在2021年總人數達1萬6800人,已超越大腸癌,成為癌症發生總人數、死亡總人數第1名。
由於罹患肺癌的人數不斷攀升,對健保來說也是沈重壓力,健保支付已連續2年超過220億,陳晉興更分享:「從2016年到2021年,5年內支付費用成長了總共1倍,由110多億到220多億。」
陳建仁也曾是肺腺癌患者 早期發現住院3天就能回去上班
事實上,若能早點發現肺腺癌,對生命並不會產生威脅,梁永煌分享,若能在第一期時就發現肺腺癌,5年存活率高達93.1%。以中華民國前副總統陳建仁來說,也曾是肺腺癌患者,他特別接受《今周刊》訪問、拍攝短片分享:「很多人都很擔心檢查出來罹患肺腺癌怎麼辦?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
他因為是早期發現,在住院3天後就可出院上班了,也因此梁永煌疾呼:「及早發現是最根本,去做這個篩檢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台灣有53%的人是等到第4期才發現,此時存活率驟降到只剩下11%。為何肺腺癌如此難察覺?梁永煌指出,關鍵點在於肺癌初期沒有症狀,且部分患者是不抽菸、每天運動、作息正常,很難想像到竟然是罹患肺腺癌的高危險群。
梁永煌也指出,參與當期封面故事製作的其中一位32歲的同事,因為自己有抽菸,於是動念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沒想到竟然發現罹患肺腺癌,趕緊手術處理。後續,《今周刊》推動資深同事做檢查,從2017年至今,已有4個同事發現罹患肺腺癌,「這4個同事都覺得自己很幸運」。
肺腺癌成因成謎 定期進行檢查才是解決之道
若進一步探討肺癌發生原因,過往大家認為暴露在抽菸、二手菸、煮菜油煙、空污等環境下的人,是罹癌的高危險群,但根據台灣一項肺腺癌的研究,家族遺傳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於肺腺癌成因並不明確,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定期進行低劑量斷層檢查。
但陳晉興在節目中提醒大家,若真的去做低劑量斷層檢查,可能有一半的人有結節,因此就算看到有結節也不用太驚慌。
「事實上,出現結節後被判定真是癌症的很少,大概僅1%~2%,大部分是發炎或以前曾經發炎過留下來的結疤。」
檢查發現結節不用擔心!0.8公分以上才需要找專家評估
陳晉興依據國健署的指引教導大家應該如何解讀檢查結果:「結節是0.6公分以下的,基本上就把它當正常;如果是0.8公分以上,根據國際一般的建議,可能要進一步看胸腔內科或外科評估,甚至要切片或做手術。至於在0.6公分到0.8公分之間的結節,算有異常但也不用馬上處理。」
陳晉興以自己一位病人的案例為例分享,這位病人是一位老菸槍,被檢查出有約1公分左右的毛邊結節,「我要他先戒菸,然後我一段時間再幫他照、3個月後再照、3個月後再照,結節就變小了,到4個月結節都完全消失」。因此,陳晉興強調,當發現結節時,大部分不是癌症,不需要太緊張。
早期發現,除了對生命的威脅較低,對健保的負擔來說也較輕。陳晉興以過往因肺腺癌而逝的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為例,說明當時肺腺癌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現在新的治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對病患來說是福音,但同時也成為健保的負擔。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治癒率高且能減輕健保負擔
相反地,若能早期診斷肺癌,透過手術治療、局部治療,只需要定期追蹤,可能花不到1萬元;但如果你是第4期,需要標靶、免疫、化學治療,1年可能1個人就要花健保破100萬元,活越久花費越多。
「最重要是要有預防跟篩檢的概念,把第4期變成第1期,才能減少健保花費。」陳晉興這樣分析。此外,他也提醒民眾,現在醫療團體與醫生希望能提高健保財源,並非因為需要多賺一點錢,而是因為人口老化。
「癌症就是老人病,我們預估大概在最近5到10年之內,所有的台灣人裡面大概有50%、60%的人會有癌症,所以這就是一個老人病。」陳晉興如此示警。
在節目的最後,梁永煌也再度呼籲民眾,自己與家人都應該盡快去做檢查。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