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生率一直高居十大癌症首位,直至今年才退居第二。大腸癌治療包括手術、化放療等,易出現副作用,影響患者治療意願。透過中醫輔助調養,能減輕治療時的不適、順利完成療程。
據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而依據衛福部統計二○二一年十大癌症死亡率,大腸癌則排名第三,顯示大腸癌對民眾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
據統計,近九成大腸癌發生於五十歲以上民眾,但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指出,這與現在飲食西化,過量攝取高油、高脂、高糖食物有關,或長期情緒緊張、壓力無法釋放所致。
在中醫文獻中,將大腸癌稱為腸積、腸覃、癥瘕、鎖肛痔等,並將發生原因歸納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內因主要是七情所傷,外因則是受到六邪所傷,至於不內外因是受到飲食、勞倦、中毒,這三因使得「正氣虧虛致邪氣所干」,造成疾病發生。
壓力大、飲食不節成病因
陳光偉進一步說明,「正氣虧虛」是指人體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下降,使得脾胃及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情志失調」則是因為情緒緊張、過度壓力造成人體氣機不暢、氣血瘀滯,進而致病。
「飲食不節」是經常進食膏粱厚味、生冷寒涼、油膩煎炸燒烤的食物,導致濕熱或痰濕積聚於腸道,讓腸道病菌叢失衡致便祕或腹瀉,影響腸胃健康致全身健康;「外邪」則是致癌毒物導致腸黏膜長期發炎,加速了腸瘜肉和腫瘤形成,像是過食燒烤煎炸的紅肉等。
此外,對大腸癌患者之中醫體質辨證,可按腹痛、腹瀉、大便性狀情況分其虛實。實證者以大腸濕熱為多,或兼夾瘀毒內結,治療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虛證者則是氣血兩虛為主,另也有虛實夾雜。特別要注意的是,血瘀是大腸癌轉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