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皮膚經常乾燥到泛紅脫皮發癢,乾癢又刺痛。哪些常見原因讓皮膚乾癢反覆發作?中醫觀點又是如何治療?
「冬季乾癢很常見。」花蓮縣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漢華中醫診所院長黃珮茹指出,隨著溫度降低或年齡漸長,皮膚表面水分流失、表層皮脂腺分泌變少,皮膚會變得愈來愈乾燥。
搔癢是最常出現的症狀。「沒有明顯丘疹出現,皮膚粗糙、有皮屑或是皮膚龜裂、乾痛,甚至出現傷口。」黃珮茹指出,冬季癢主要偏乾癢,常發生在前手臂及小腿前側,有些人因皮膚癢忍不住搔抓,結果造成皮膚反覆發炎,患部變得粗糙肥厚,並有黑色素沉澱,看起來就像有塊汙斑沒有洗乾淨,嚴重影響外觀。
三類用藥 依病況優先處理
冬季乾癢常好發於中老年人、婦女更年期,以及過敏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等;有時壓力大,皮膚癢也會經常發作好不了。中醫對治療皮膚乾癢,一般概分成三類:
血虛是指患者本身氣血循環差、皮膚表皮保護因子弱,很常發生皮膚乾燥、肥厚、脫皮及暗沉。黃珮茹說,這時會用加味四物湯來養血潤燥,達到止癢效果,並視患者的個別狀況調整藥物。
血熱是指局部皮膚出現發熱、發紅及搔癢,甚至能看到皮膚上出現一點一點的出血點,這時會用生地、牡丹皮、赤芍、黃芩、黃連等清熱涼血藥方來改善。
風寒屬第三類,一吹到冷風皮膚癢就更嚴重,此時可用如桂枝、麻黃、荊芥、防風等中藥材達到祛風效果,改善風寒狀況。
黃珮茹說,發病過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她個人作法是,會評估現階段是哪一類症狀最明顯,優先處理,之後再視病況做調整用藥。
中醫治療皮膚癢,除了分類型,並會採分期性處理。譬如,急性期以清熱解毒藥方來止癢;再來是以潤燥養陰、補養肺氣為主;調養期則加強活血及養血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