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肺炎黴漿菌是什麼?為什麼黴漿菌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
黴漿菌傳染途徑為何?感染後又該注意哪些事?
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但又以入秋轉涼後較為常見。事實上,黴漿菌是一種本就存在社區裡的病原菌,約每3至7年就會有一波大流行。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兒童胸腔暨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邱俊哲指出,台灣上一次的大流行是在2019年,確實有可能今年、明年會再出現感染高峰。
黴漿菌是一種很特別的細菌,和一般細菌的最大不同,是沒有細胞壁結構,也因此不怕利用破壞細胞壁來殺菌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黴漿菌尺寸只有150至250奈米,非常接近病毒大小,但又能在人體外自我繁殖,不像病毒非得利用人體的細胞才能生存。雖然如此,肺炎黴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還是類似呼吸道的病毒,藉著吸入感染到黴漿菌的人所噴出的飛沫所致。
代表性特色:乾咳、久咳
邱俊哲說:「肺炎黴漿菌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潛伏期可長達一至兩周。有時家中一人感染後接近痊癒時,其他成員才會陸續發病。」
肺炎黴漿菌的臨床表現從呼吸道被黴漿菌入侵開始,先是輕微鼻塞、喉嚨痛、微燒、聲音稍微嘶啞等上呼吸道症狀,當繼續往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蔓延時,才會出現咳嗽。乾咳、久咳是肺炎黴漿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尤以發病的第一周咳得最厲害,第二周後才會逐漸趨緩,要到完全不咳約需一個月。所幸,黴漿菌造成的肺炎,也和傳統的化膿性細菌肺炎不一樣,在精神、活動力等通常都不受太大影響,因此有「會走路的肺炎」稱號。
邱俊哲提醒,根據《Microbial Pathogenesis》期刊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大型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有高達21%的氣喘急性發作兒童最近曾罹患肺炎黴漿菌;另外,感染肺炎黴漿菌可能導致本來就有氣喘的小孩,氣喘急性惡化與發作風險提高約四.四倍。因此,家有氣喘兒的家長則要特別留意,黴漿菌流行時期,小朋友的氣喘症狀是否惡化。
要如何診斷肺炎黴漿菌?邱俊哲表示,黴漿菌生長非常緩慢,利用傳統的實驗室培養法須長達3至4周才能確認,緩不濟急。現行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為肺炎黴漿菌核酸檢測(Mycoplasma pneumoniae DNA PCR),約2至3天即能得知結果,仍有偽陰性的問題。臨床多半還是仰賴醫師經驗,透過詢問TOCC史,輔以理學及胸部X光等檢查即能推斷。
- TOCC史:指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以及是否群聚(Cluster)。
服用抗生素 勿自行停藥
「若出現黴漿菌性肺炎,胸部X光大部分呈現網狀、線狀浸潤,在這情況下醫師會經驗性開立巨環類抗生素,如日舒(Zithromax)、菌巴達(Azithrom)等,每天1次,約3至5天的療程,請於飯前服用,吸收效果較好。」邱俊哲提醒,早期的介入治療可望加快病人康復。若使用巨環類抗生素,病情仍持續惡化,才會考慮較後線的藥物,如四環黴素類的Doxycycline、Fluoroquinolone等。
腸胃不適是抗生素最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等。邱俊哲表示,巨環類抗生素造成腹瀉通常不嚴重,待抗生素療程結束,腹瀉就會慢慢消失;若腹瀉不適,可考慮使用益生菌緩解。
總括來說,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輕微,多數感染者即使沒有服用巨環類抗生素都能自行痊癒,不須過度恐慌。值得一提的是,肺炎黴漿菌的感染還是有極低比率會併發大葉性肺炎、肋膜腔積水、史帝芬強森症候群、腦炎、腦膜炎等重症個案,若感染後出現喘、呼吸費力、活動力變差、沒食欲、意識混亂等現象,應盡速就醫治療。
由於黴漿菌目前仍沒有疫苗,要避免感染,日常生活還是要落實「感控措施」,舉凡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增進抵抗力。流行期間應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勤洗手、戴口罩、勿用手觸摸口鼻,簡言之,在新冠期間養成的衛生習慣都要持之以恆,對預防黴漿菌等呼吸道飛沫傳染病一樣有效。
邱俊哲最後提醒,感染黴漿菌務必依照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切忌自行停藥;發燒、咳嗽期間,應在家休息,避免傳染他人。藉由人人多一分警覺,共同防堵黴漿菌的大流行,健康迎向金龍年。